40岁后头晕手麻别硬扛!脑科专家教你3招把中风风险推迟20年
玩妙创意空间2025-04-16

一、中风不是老年病!40岁后这些症状正在敲警钟

许多人认为中风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数据显示,40 - 60岁人群已成为中风最高发群体。一位江苏苏州的52岁患者,常年忽视高血压和糖尿病,某天突然出现左手无力、说话含糊,送医确诊为脑梗。检查发现他的颈动脉斑块堵塞超过70%。这类案例揭示:长期不控制的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会持续损伤血管,最终引发中风

危险信号别忽视

  • 头晕、天旋地转(可能伴随耳鸣)
  • 单侧手脚麻木或无力(比如拿筷子突然掉地上)
  • 短暂性视物模糊或失语(几分钟后恢复也要警惕)

这些症状作为头晕手麻早期征兆,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徐振邦教授强调,错过黄金干预期,可能造成永久性瘫痪。


二、三个高危习惯正在摧毁你的血管

  1. 放任血压血糖失控
    高血压会像“高压水枪”一样冲击血管壁,长期损伤后形成动脉硬化斑块;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比常人高3倍,更易形成血栓。

  2. 久坐不动加速血管老化
    颈椎病患者长时间低头,可能压迫颈部血管影响脑供血;肥胖者内脏脂肪超标,会分泌炎症因子腐蚀血管。

  3. 过度依赖药物忽视生活习惯
    一位73岁脑梗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但从不运动,摔倒后完全卧床,三个月后复查发现脑萎缩加重,血栓风险反而升高。


三、抓住黄金干预期:中风可防可控的三大支柱

1. 基础病管理“三达标”
作为40岁中风预防措施的重要一环,三高患者管理标准如下:

  • 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者需低于130/80)
  • 血糖: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
  •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2.6mmol/L

2. 中西医协同护血管

  • 抗血管炎症:用丹参、三七等中药改善微循环(如银杏三七茶多酚)
    对于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疏通方法可采用抗炎调脂等方式,部分患者通过这种方法可稳定斑块5年以上。

  • 补肺肾防脑萎缩:中医认为肺主气、肾主髓,蓝莓脯参汤可辅助修复神经

3. 每天20分钟“防栓运动”
防栓运动每日计划如下:

  • 颈椎病患者:靠墙站立,后脑勺贴墙,改善椎动脉供血
  • 肥胖人群:原地高抬腿(每分钟60次)促进内脏脂肪代谢
  • 老年群体:坐姿踩矿泉水瓶(模拟蹬车动作)

四、73岁脑梗患者的教训:这些康复误区千万别踩

徐教授分享的典型案例中,患者因恐惧再次摔倒而拒绝下床,结果肌肉萎缩导致血栓风险激增。康复关键原则

  • 能动就动:卧床者每小时翻身,坐轮椅者每天做握力球训练
  • 营养强化:补充鱼油(Omega - 3抗炎)和B族维生素(修复神经)
  • 心理建设:家属陪同进行简单家务(如叠衣服),重建生活信心

警惕过度治疗:颈动脉斑块堵塞70%未必需要立刻手术,通过抗炎调脂,部分患者可稳定斑块5年以上。


五、指标正常≠健康!老年人带病长寿的智慧

80岁张阿姨的案例值得借鉴:她患糖尿病30年,糖化血红蛋白始终控制在7.5%左右(略高于标准),但每天坚持打太极拳、吃杂粮饭,至今未发生中风。徐教授提醒:老年人不必苛求指标完美,重点看三个生命质量指标

  1. 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如厕)
  2. 夜间睡眠连续超过5小时
  3. 情绪稳定,每周与家人有效沟通3次以上

日常防护清单

  • 晨起喝200ml温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 冬季洗澡前先预热浴室(温差>10℃易诱发心脑血管痉挛)
  • 每半年做颈动脉超声 + 经颅多普勒检查

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能将中风风险推迟至80岁后,实现“与慢病和平共处”的长寿目标。


你是否担心中风威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徐振邦老师的音频讲座不容错过!众多听众反馈,通过聆听讲座,他们对中风有了全新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了实用的预防和调养方法,很多人因此受益。

在音频中,徐老师系统阐述了中风的形成机制、高危因素与预防策略,还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如江苏苏州患者、73岁脑梗患者等,让你更直观地了解中风的危害及应对方法。这些案例录音是文字无法替代的,能让你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真实的治疗场景。

点击音频,你将深入了解中风的防治知识,掌握科学的调养方案,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不仅是一次获取知识的机会,更是一次自我疗愈和个人成长的旅程。快来点击收听吧!

相关节目
扫描二维码下载
听广播/听音乐/听新闻
4.5亿用户的选择
热门文章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