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为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宣布通过930亿新台币的产业支持方案,但该政策引发岛内广泛质疑。学者及工商界指出,以全台约16万家制造企业计算,平均每家企业仅能获得58万新台币补助,难以弥补关税导致的亏损。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强调,补助金额仅为台湾对美出口额的约四十分之一,实际作用有限。
台当局将特别预算总额提升至4100亿新台币,划分为产业支持、安定就业等板块。其中,产业支持部分新增50亿新台币,但补助门槛严格,要求企业营收衰退达10%才能申请。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减免上限仅120万新台币,多数企业认为补贴“看得到吃不到”。岛内评论批评政策如同“雨大伞小”,无法抵御关税冲击。
民进党当局被指惯用“撒钱”应对危机,缺乏长远规划。学者指出,其产业救助方案设计能力不足,仅通过短期补贴掩盖能源政策失误,如对台电的千亿补助实为填补“无核家园”政策漏洞。此外,传统产业因无法转移生产基地或开拓新市场,面临更严峻挑战。
台当局“脱中入北”策略引发争议。评论认为,此举以政治目的主导经济,忽视大陆作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的稳定性。调查显示,超五成大陆台商仍计划坚守当地市场,凸显大陆对台湾经济的持续支撑。企业呼吁台当局提供转型升级引导,而非一次性补贴,以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