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竿云影:老师,文字少了两段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7 所以金刚经第四品经文说,“fo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fo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 此处“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之“亦复如是”,意所指即是,“虚空都是妄想所建立不可取量,世间之福德聚自然是如梦中事本不真实亦不可取量”,所以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世界立,才有世间之福德聚这一说,如果世界之妄想随虚空之妄想的销殒而销殒,福德聚之妄想又如何不与世界之妄想一起销殒。 所以金刚经第十三品有云,“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刚经第四品中,fo说法时之所以把虚空之不可取量拆解成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不可取量来说,原因即是把虚空拆解成十个方向能让你更加容易明白你感觉上包裹环绕着你的虚空是妄想建立起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某个特定时刻你只能向前直视一个方向。比如你现在向前直视东方,虽然你现在直接能看见的只有东方虚空,但你会觉得右方还有个南方虚空、后方还有个西方虚空,左方还有个北方虚空,你会觉得上下方也还有虚空,等等。其实,连前方你能直视直接感知到的东方虚空都仅仅是眼根一片光影而已,你通过联想而想象出的“右(南)后(西)高(北)下上方顺不正方”的虚空更是子虚乌有。 所以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为,“彼何意念。善实。可前方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右(南)后(西)高(北)下上方顺不正方普十方可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如是。善实。如是如是。” 从第四品fo说法时,把虚空之不可取量拆解成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不可取量分开来说这种做法,我们能感受到fo说法时措辞选择真是巧妙。 另外,fo说法时每个字的选择都是有深意的,比如上面我们刚刚所引用的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这段译文,对应的玄奘法师的译文为,“fo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fo言。善现。如是如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6 每个众生有情肉体所处的空间以及该肉体本身都是妄想所建立,因此金刚经第四品fo说,“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菩萨不著己类”“不著所余”。此处“菩萨不著己类”之“己”字,是象形字,字形象人挺着一个肚子,“己”字的本义即是指“肉身”。此处“不著所余”之“所余”指的就是肉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以金刚经第四品真谛法师的译文“菩萨不著己类”“不著所余”和义净法师的译文“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二者意思所指是基本一致的。 本没有个观察者,也没有个观察者所处的所谓天地之间。 楞严经有云: “fo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fo。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我们重点解释一下上述这段楞严经经文中和“迷妄有虚空”这个主题有关的几句经文。 先看第一句。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此句即是说,凡夫迷妄颠倒,“虚空”之空间感才于凡夫的妄想之中建立了起来。而“虚空”的妄想建立,世界之栩栩如生之妄想才立得起来。 再看下一句。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此句是说,凡夫眼前那片光影经妄想一转而成的“虚空”,相比于真心之广大,就好像一片云朵飘在碧蓝的天空里,更何况虚空妄想建立后,凡夫又妄想出的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的各种物体。 再看下一句。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此句是说,一旦你妄想息真心显现,则,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再加上“顺不正”之四个方向,共十方虚空的那种感觉,就会“皆悉销殒”。而一旦十方虚空的妄想销殒,世事万物之世界又如何还能安立。 所以说一旦你明白“虚空”是妄想无法“取受量”,你自然就会明白所谓的各种荣华富贵之“福聚”自然皆如幻境皆无实体皆不可“取受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5 岌多法师的译文是最忠于原文的,你看他的译文里关于“菩萨不住相布施之福德”的描述所用措辞为“不可量受取”,岌多法师对于金刚经第四品的译文后面关于虚空的描述所用措辞也是“不可量受取”。岌多法师这个措辞“不可量受取”按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一下顺序即是“不可取受量”,你读到“菩萨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不可‘取受量’”你就更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正确地理解为“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你就不太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误解为“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会非常多,多到不可思量”。同样你读到“虚空不可‘取受量’”,你就更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正确地理解为“妄想立虚空,本无虚空可摄受”,你就不太容易把“虚空不可‘取受量’”这句经文的意思误解为这句经文是说“虚空之广大不可思量”,如果fo此处是要表达“虚空广大”,那么说虚空大不可“量”即可,何必要强调虚空不可“取受”呢? 所以金刚经经义玄妙,你读的其他fo经多你才容易理解fo在金刚经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因为大乘fo法的要点就那么多。比如如果你熟读楞严经,你就知道一切妄想建立的基础就是关于“空间”的妄想要先建立起来,所以在楞严经里“空大”和地水火风四大并称为“五大”。 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曾说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这个偈子我们在专辑中排序较靠后的某期音频中再作解释,此处讲解金刚经第四品的这期音频,我们先只挑这个偈子中的这一句“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来解释一下。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这句经文换个说法就是楞严经的另外一句经文“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就是关于“虚空”的妄想,是一切妄想的起始,也即关于“空间”的妄想,是一切妄想之母。所以“五浊”之中,“劫浊”排在首位,要“劫浊”先起,后面的“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各浊起才有所因。 “劫浊”的本质说的就是关于“空间”的妄想,“劫浊”这个表达是指你是被关于“虚空”的妄想“劫持”在了天地间。 如果“空间”都是妄想出来的,你执以为己的肉身自然也是妄想出来的,所以金刚经第十品说“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4 其实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现代汉语习惯的迁移再加上读者不够细心导致读者读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更容易产生错误理解。其实金刚经的经文也多次涉及“福德多无量不可数”这个意思的表达,当fo想要表达“福德多无量不可数”这个意思时,fo的措辞根本不是像金刚经第四品此处的“福德不可思量”,鸠摩罗什法师此处的“福德不可思量”,意思指的其实就是义净法师译文里的“福聚不可知量”。 金刚经第六品有云(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金刚经第十四品有云(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fo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第八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fo复告善现言。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这样一对比大家就明白了,在金刚经中当fo表达“福德多无量不可数”这个意思时,fo的措辞会是“得如是无量福德”、“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所以大家应该明白,金刚经第四品fo的措辞表达“福德不可思量”、“福聚不可知量”、“福德聚不可取量”、“福聚不可量受取”表达的不是“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会非常多,多到不可思量”这个意思。 翻译时的措辞选择很重要,金刚经第四品的经文,你读岌多法师或者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文你就不容易出现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文时容易出现的那种误解。比如你看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 “彼何所因。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彼何意念。善实。可前方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右(南)后(西)高(北)下上方顺不正方普十方可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如是。善实。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虽然复次时善实。如是菩萨乘发行施与应。如不相想亦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来讲解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这一品的难点比较多,需要解释的字也比较多,而且这一品佛要表达的意思大家稍有不慎就会理解错,因此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品的意思,我们需要把金刚经多个译本对这一品的译文作一个仔细的对比参照。这一品的讲解我们以玄奘法师的译本为主,其他几个译本为辅。 下面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jiao住。” 接下来我再来为大家诵读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译本。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善现。菩萨如是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下面我们对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译本进行逐句讲解。 先看第一句。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 这个金刚经第四品的第一句经文,几个译本的翻译略有差异。岌多法师的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很接近。 金刚经第四品第一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是: “虽然复次时善实。不菩萨摩诃萨事住施与应。无所住施与应。” 此金刚经第四品的第一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著己类而行布施。不著所余行于布施。” 此金刚经第四品的第一句经文,义净法师的译文是: “复次妙生。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不住随处。应行布施。”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从上面我们对四个译本译文所作对比可以看出,玄奘法师、岌多法师和义净法师的译文都有“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个表达,而“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个表达真谛法师对应的译文为“菩萨不著己类而行布施”,而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翻译得比较简略,只有简单的一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里找不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句经文对应的译文。 金刚经第四品第一句经文的后半部分,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在说完“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句之后,紧接着都是一句“都无所住应行布施。” 而真谛法师的译文,在说完“菩萨不著己类而行布施”这句之后,紧接着是一句“不著所余行于布施”,真谛法师这个译文仅从文字上看和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还是略有不同的。 而义净法师的译文,在说完“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句之后,紧接着是一句“不住随处。应行布施”,义净法师的这个译文和玄奘法师、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不同,义净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和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比较接近。 我们通过把玄奘法师、岌多法师、真谛法师、义净法师,这四位法师的译文都并列在这里作个对比,我们基本上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金刚经第四品这第一句经文的意思了,四位法师译文虽然文字略有不同,但四位法师译文的意思还是基本一致的。 要想准确把握金刚经第四品此处“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这句经文的意思,关键在于要能准确理解“事”这个字的意思。在金刚经第十四品,佛说法时又会出现“堕于事”这样的表达。 金刚经第十四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由上述金刚经第四品和金刚经第十四品的经文可知,“事”这个字在fo经里意思很重要,非同小可。 那么“事”这个字古汉字本义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事”,職也。也即根据《说文解字》,“事”这个字即是“職”(简体写作“职”)的意思。 那么“職”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職”,記微也。“記”,謂分疏而識之也。所以,纖微必識是曰職。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 所以“事”字,和“職”业的“職”字,表达的都是“明察秋毫”那种感觉,所以上面说“纖微必識是曰職。” 按凡夫的见解,“明察秋毫”是褒义词,说明观察力敏锐,但按佛家的见解,你这个“明察秋毫”全部是基于细微、你自己无法觉知的“缘起”和“妄计”妄想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不仅“明察秋毫”这种分别心是妄想,“明察秋毫”这种感觉里其实还有一层更隐秘、更不易察觉的“我”和“我所”的对待妄想。也即是,你总是觉得有个观察者之“我”和我置身其中、可供我认识分别的外部世界。你总是觉得观察者之“我”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方式时刻对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知对象在进行捕捉、感知。这些“我”和“我所”的对待以及因“我”和“我所”的对待而生的六根“取”六尘之“取”全部都是妄想。 所以“事”字,在fo经里表达了两层妄想,其一,“事”表示“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其二,“事”还表示,一旦“我”和“我所”的对待妄想起,凡夫就会执所谓的外部事物为实有从而妄计外部事物各各不同。 佛曾在楞伽经里明确解释过“事”字在fo经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楞伽经有云: “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你看这段经文说,“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 也即,金刚经第四品里的“住于事”,或者金刚经第十四品里的“堕于事”,或者此处楞伽经里的“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也即你“堕于事”,表示你陷在两种妄想中而不自知。那“堕于事”表达的是陷在哪两种妄想中而不自知呢?一种是“名相计著”妄想,一种是“事相计著”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此句佛分别阐释“事相计著相”和“名相计著相”两种妄想各自的所指。 佛先解释什么叫“事计著相者”,佛说,“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就是你老是起“我想”,老是起“根”“尘”之对待妄想,老是起“六根”吸入“六尘”之“六入”妄想。 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是你六根老是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从而导致总感到“我能看”“有个所看”“我能听”“有个所听”等等,从而导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此处“事计著相者”之“事”字,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想”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我所”对待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能所”对待妄想。 此处“事计著相者”之“事”字,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有所伺察”那种感觉,“我有所伺察”那种感觉是妄想。 看下一小句。 “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 此句是解释什么叫“相计著相”。这个“相计着相”,指的就是前面提及的“名相计着相”,意为“计着‘相’”之妄想之情形。 也即,“能所”对待之“事计著相”一起,于“眼耳鼻舌身意”摄受“色声香味触法”之时,必然会生“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自共相”妄想。 “共”字本义是指“很多人在一起”,那么“自共相”指的就是,虽然是“很多人在一起”但“很多人在一起”的同时张三、李四每个人是每个人又可以区分的清清楚楚这种情形。 所以“自共相”引申的含义就是“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同时又各各互为依存共处”。 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相”,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诸物各有“实体”、各有“质感”、各有“自性”。 所以“相计著相者”,指的就是“纤微必识”那种“明察秋毫”的感觉。“纤微必识”那种“明察秋毫”的感觉是妄想,因为诸物各有“实体”、各有“质感”、各有“自性”之认知是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下面我们再看金刚经第四品的下一句经文。 “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上一句经文是“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这一句“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可以看作是对上一句经文所作的进一步的解释。 也即,“我”和“我所”的对待妄想最终是反映在六根门头的。 凡夫总觉得眼前的物体有实体然后我看见了该物体,这种妄想就是“住于色”,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眼根总是“流逸奔色”。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相撞击发出了声音然后我听见了这个声音,这种妄想就是“住于声”,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耳根总是“流逸奔声”。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散发出了气味然后我嗅到了这个气味,这种妄想就是“住于香”,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鼻根总是“流逸奔香”。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本身具有味道然后是我的舌头抵触到该物体后我参知到了这种味道,这种妄想就是“住于味”, 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舌根总是“流逸奔味”。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触碰到了自己的身体从而我产生了触觉,这种妄想就是“住于触”,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身根总是“流逸奔触”。 凡夫总可以把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感知有条不紊地“相续”起来,这种妄想就是“住于法”,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意根总是“流逸奔法”。 此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住”字,通“逗留”之“逗”字。 “逗”字,止也。从辵(chuò)豆聲。 “辵”,乍行乍止也,也即忽走忽停。 “豆”, 古食肉器也。 也即,“逗留”之“逗”字的本义,即是,走到食肉器前受口腹之欲牵引停留了下来。 所以金刚经中“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住”字,表达的即是,“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生起后,“我”执此外部世界“我所”为实有,然后六根“流逸”奔赴“六尘”生“取”。 其实,一切皆真如自性于诸根起用,一切皆“自心现受用”,一切所谓物体皆无实体,一切皆浑然天成一体如幻。所以一切“我”和“我所”之对待皆是妄想,所以金刚经中佛说要“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所以金刚经中佛说,“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此处“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之“不住相想”指的即是菩萨要明了一切所谓物体皆无实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下面我们再来看金刚经第四品的下一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这一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是: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大多数人读金刚经读的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当他们读到“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句经文,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句经文说的意思是,“不住相布施能招致的福德非常多,多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种对此句经文的解读完全是错误的。 真谛法师对此句经文的译文为,“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无执著心行于布施。是福德聚不可数量。” 义净法师对此句经文的译文为,“何以故。由不住施。福聚难量。”由义净法师对紧接着后面经句的译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译文此处的“福聚难量”指的是“福聚不可知量”。“知”,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所以义净法师译文此处“知”字和“识”字意接近,都是指那种执所谓外物有实体有自性从而“纤微必识”之妄计分别。所以楞严经有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岌多法师对此句经文的译文为,“彼何所因。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 从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福聚不可取量”,到此句经文义净法师的译文“福聚不可知量”,再到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福聚不可量受取”,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感受到金刚经第四品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不是“不住相布施能招致的福德非常多,多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感受到,金刚经第四品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此布施行为固然会生福聚,但菩萨之智慧境界会于此布施行为所生福聚‘无所知’‘不生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认为金刚经第四品此处经文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此布施行为固然会生福聚,但菩萨之智慧境界会于此布施行为所生福聚‘无所知’‘不生取’”,我们有必要先把此处“福聚”之“福”字的意思解释一下。 “福”, 祐也。 那“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祐”, 助也,神享其德而助之,从口从又,手口相助也,“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所以“福”字,即是“神享其德而助之”,“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既然神享其德以手口相助,有福之人必然事事如意。所以《说文解字》又进一步解释,“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所以,从过程的角度来说,“福”,就是“祐”的意思,即是神享其德以手口相助,从效果的角度来说,“福”,就是“備”(简体为“备”)的意思,即是事事如意无所不顺。 解释“福”字解释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一个很重要的点,即是,金刚经中出现那么多“福德”“福聚”这样的表达,佛都只是针对智慧上还没有开解的凡夫而说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从结果上来说“福”就是“备”的意思指的是“事事如意”之“无所不顺”的状态,那么事事究竟要如谁的意要顺谁的心呢?对于凡夫而言这个问题固然简单,因为凡夫有“我想”妄想妄执有“我”,凡夫自然觉得“福”就应该是事事皆如“我”的意皆顺“我”的心。 可是佛在金刚经第四品第一句经文里刚讲过,“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我们在上面也引用楞伽经的经文详细解释了这个“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之“不住于事”指的正是不起“我想”、不起“我”和“我所”之对待想、不“纤微必识”那样明察秋毫。因此我们认为佛在金刚经第四品紧接着“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之后所说的这句经文“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意思应该指的是“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此布施行为固然会生福聚,但菩萨之智慧境界会于此布施行为所生福聚‘无所知’‘不生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金刚经后面的经文佛还多次对“福聚”这个表达进行了解释,后面佛对“福聚”的解释呼应了金刚经第四品“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这句经文。 比如金刚经第八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shi。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 你看上述金刚经第八品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但紧接着上面的表述须菩提就补充说,“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须菩提此句补充说明的意思是说,“世尊,你我都清楚,谈论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之多这样的话语,纯属对身处“我执”妄想中的凡夫而言,其实一旦“我想”妄想破除,一旦明了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的事物皆无自性如幻不可取,“福聚”这个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菩萨而言,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菩萨“不住于事”,不住色生香味触法,菩萨无“能所”对待之取,菩萨无能受、所受之对待,因此菩萨之智慧境界于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会“无所知”“不生取”。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即是,虽然菩萨无“我想”等妄想因而于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会“无所知”“不生取”,但菩萨“无所住而行布施”之悲智双运之行该滋生福聚还是会滋生福聚,也即是,菜该上上,就是没个“人”吃,这一点佛在金刚经第二十八品说得明白无误。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佛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1 你看在上述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的经文里佛就说了,“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何以故?“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也即是,“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所应摄受”表达的即是,菩萨“无所住而行布施”之悲智双运之行该滋生福聚还是会滋生福聚,“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不应摄受”表达的即是,菩萨之智慧境界于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会“无所知”“不生取”无“能受所受”。 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表达上比玄奘法师相应的译文多了一个“受”字,玄奘法师的相应译文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很显然岌多法师此处译文中“福聚不可量受取”这个措辞表达,和玄奘法师金刚经第二十八品译文中“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这个措辞表达是相吻合的。 佛在金刚经里对大乘佛法相关要点进行讲解时经常采取前后呼应反复解释的办法。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中关于“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这部分内容,显然呼应了金刚经第四品“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这部分内容。金刚经中这种佛说法时前后呼应的地方还有很多。 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的译文,“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之不可“取量”,呼应的即是金刚经第四品前面一句经文“菩萨...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住色生香味触法”指的即是眼根不要“流逸奔色”耳根不要“流逸奔声”等等,也即,“不住色生香味触法”指的即是,不要起“我想”妄想,不要起“根尘”“能所”之对待,“根尘”“能所”对待不起就不会有所谓的“六根”奔赴“六尘”生“取”。 所以,我们前面讲金刚经里“不住色生香味触法”之“住”字通“逗留”之“逗”字。“逗留”之“逗”字的本义,即是走到食肉器前受口腹之欲牵引停留了下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2 金刚经第四品此处“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之“可”字,也有些讲究。我个人认为了解“可”字的本义,对我们坚定我们前面对金刚经第四品经文经义把握的信心有帮助。 “可”,肎(kěn)也。肎者、骨閒肉肎肎箸也。也即是,“可”字,本义指的即是骨头和骨头之间的连接。比如,我们前臂和上臂之间的肘关节就是一个“可”。你看我们整个手臂伸直时,前臂通过肘关节依托于上臂往里弯曲“可”以,但我们整个手臂伸直时,前臂通过肘关节依托于上臂往外弯曲就不“可”以。 所以金刚经第四品此处“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之“福德聚不可取量”,指的就是于菩萨无所住之智慧状态,“我想”妄想和“根尘”对待之“取”之妄想,就是起不来,这种于菩萨无所住之智慧状态妄想起不来之情形,和“我们整个手臂伸直时前臂通过肘关节依托于上臂往外弯曲就是不可以”之情形是类似的。 因为凡夫的语言表达全部是“主”“谓”“宾”这种对待的逻辑结构,而菩萨的智慧状态恰恰就是没有“我”之“主语”和“我所”之“宾语”,更没有二者之间之对待,所以我们凡夫有时读fo经里的一些句子会感觉很别扭,我们很容易会把这些句子的意思把握错。
一竿云影:老师,文字少了两段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7 所以金刚经第四品经文说,“fo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fo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 此处“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之“亦复如是”,意所指即是,“虚空都是妄想所建立不可取量,世间之福德聚自然是如梦中事本不真实亦不可取量”,所以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世界立,才有世间之福德聚这一说,如果世界之妄想随虚空之妄想的销殒而销殒,福德聚之妄想又如何不与世界之妄想一起销殒。 所以金刚经第十三品有云,“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刚经第四品中,fo说法时之所以把虚空之不可取量拆解成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不可取量来说,原因即是把虚空拆解成十个方向能让你更加容易明白你感觉上包裹环绕着你的虚空是妄想建立起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某个特定时刻你只能向前直视一个方向。比如你现在向前直视东方,虽然你现在直接能看见的只有东方虚空,但你会觉得右方还有个南方虚空、后方还有个西方虚空,左方还有个北方虚空,你会觉得上下方也还有虚空,等等。其实,连前方你能直视直接感知到的东方虚空都仅仅是眼根一片光影而已,你通过联想而想象出的“右(南)后(西)高(北)下上方顺不正方”的虚空更是子虚乌有。 所以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为,“彼何意念。善实。可前方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右(南)后(西)高(北)下上方顺不正方普十方可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如是。善实。如是如是。” 从第四品fo说法时,把虚空之不可取量拆解成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不可取量分开来说这种做法,我们能感受到fo说法时措辞选择真是巧妙。 另外,fo说法时每个字的选择都是有深意的,比如上面我们刚刚所引用的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这段译文,对应的玄奘法师的译文为,“fo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fo言。善现。如是如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6 每个众生有情肉体所处的空间以及该肉体本身都是妄想所建立,因此金刚经第四品fo说,“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菩萨不著己类”“不著所余”。此处“菩萨不著己类”之“己”字,是象形字,字形象人挺着一个肚子,“己”字的本义即是指“肉身”。此处“不著所余”之“所余”指的就是肉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以金刚经第四品真谛法师的译文“菩萨不著己类”“不著所余”和义净法师的译文“菩萨不住于事”“不住随处”,二者意思所指是基本一致的。 本没有个观察者,也没有个观察者所处的所谓天地之间。 楞严经有云: “fo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fo。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我们重点解释一下上述这段楞严经经文中和“迷妄有虚空”这个主题有关的几句经文。 先看第一句。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此句即是说,凡夫迷妄颠倒,“虚空”之空间感才于凡夫的妄想之中建立了起来。而“虚空”的妄想建立,世界之栩栩如生之妄想才立得起来。 再看下一句。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此句是说,凡夫眼前那片光影经妄想一转而成的“虚空”,相比于真心之广大,就好像一片云朵飘在碧蓝的天空里,更何况虚空妄想建立后,凡夫又妄想出的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的各种物体。 再看下一句。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此句是说,一旦你妄想息真心显现,则,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再加上“顺不正”之四个方向,共十方虚空的那种感觉,就会“皆悉销殒”。而一旦十方虚空的妄想销殒,世事万物之世界又如何还能安立。 所以说一旦你明白“虚空”是妄想无法“取受量”,你自然就会明白所谓的各种荣华富贵之“福聚”自然皆如幻境皆无实体皆不可“取受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5 岌多法师的译文是最忠于原文的,你看他的译文里关于“菩萨不住相布施之福德”的描述所用措辞为“不可量受取”,岌多法师对于金刚经第四品的译文后面关于虚空的描述所用措辞也是“不可量受取”。岌多法师这个措辞“不可量受取”按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一下顺序即是“不可取受量”,你读到“菩萨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不可‘取受量’”你就更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正确地理解为“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你就不太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误解为“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会非常多,多到不可思量”。同样你读到“虚空不可‘取受量’”,你就更容易把这句经文的意思正确地理解为“妄想立虚空,本无虚空可摄受”,你就不太容易把“虚空不可‘取受量’”这句经文的意思误解为这句经文是说“虚空之广大不可思量”,如果fo此处是要表达“虚空广大”,那么说虚空大不可“量”即可,何必要强调虚空不可“取受”呢? 所以金刚经经义玄妙,你读的其他fo经多你才容易理解fo在金刚经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因为大乘fo法的要点就那么多。比如如果你熟读楞严经,你就知道一切妄想建立的基础就是关于“空间”的妄想要先建立起来,所以在楞严经里“空大”和地水火风四大并称为“五大”。 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曾说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这个偈子我们在专辑中排序较靠后的某期音频中再作解释,此处讲解金刚经第四品的这期音频,我们先只挑这个偈子中的这一句“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来解释一下。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这句经文换个说法就是楞严经的另外一句经文“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就是关于“虚空”的妄想,是一切妄想的起始,也即关于“空间”的妄想,是一切妄想之母。所以“五浊”之中,“劫浊”排在首位,要“劫浊”先起,后面的“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各浊起才有所因。 “劫浊”的本质说的就是关于“空间”的妄想,“劫浊”这个表达是指你是被关于“虚空”的妄想“劫持”在了天地间。 如果“空间”都是妄想出来的,你执以为己的肉身自然也是妄想出来的,所以金刚经第十品说“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4 其实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现代汉语习惯的迁移再加上读者不够细心导致读者读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更容易产生错误理解。其实金刚经的经文也多次涉及“福德多无量不可数”这个意思的表达,当fo想要表达“福德多无量不可数”这个意思时,fo的措辞根本不是像金刚经第四品此处的“福德不可思量”,鸠摩罗什法师此处的“福德不可思量”,意思指的其实就是义净法师译文里的“福聚不可知量”。 金刚经第六品有云(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金刚经第十四品有云(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fo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第八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fo复告善现言。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这样一对比大家就明白了,在金刚经中当fo表达“福德多无量不可数”这个意思时,fo的措辞会是“得如是无量福德”、“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所以大家应该明白,金刚经第四品fo的措辞表达“福德不可思量”、“福聚不可知量”、“福德聚不可取量”、“福聚不可量受取”表达的不是“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会非常多,多到不可思量”这个意思。 翻译时的措辞选择很重要,金刚经第四品的经文,你读岌多法师或者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文你就不容易出现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文时容易出现的那种误解。比如你看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 “彼何所因。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彼何意念。善实。可前方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右(南)后(西)高(北)下上方顺不正方普十方可虚空量受取。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世尊言。如是如是。善实。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虽然复次时善实。如是菩萨乘发行施与应。如不相想亦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来讲解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这一品的难点比较多,需要解释的字也比较多,而且这一品佛要表达的意思大家稍有不慎就会理解错,因此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品的意思,我们需要把金刚经多个译本对这一品的译文作一个仔细的对比参照。这一品的讲解我们以玄奘法师的译本为主,其他几个译本为辅。 下面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第四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jiao住。” 接下来我再来为大家诵读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译本。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东方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善现。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虚空可取量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复如是。善现。菩萨如是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下面我们对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译本进行逐句讲解。 先看第一句。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 这个金刚经第四品的第一句经文,几个译本的翻译略有差异。岌多法师的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很接近。 金刚经第四品第一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是: “虽然复次时善实。不菩萨摩诃萨事住施与应。无所住施与应。” 此金刚经第四品的第一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不著己类而行布施。不著所余行于布施。” 此金刚经第四品的第一句经文,义净法师的译文是: “复次妙生。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不住随处。应行布施。”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从上面我们对四个译本译文所作对比可以看出,玄奘法师、岌多法师和义净法师的译文都有“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个表达,而“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个表达真谛法师对应的译文为“菩萨不著己类而行布施”,而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翻译得比较简略,只有简单的一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里找不到“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句经文对应的译文。 金刚经第四品第一句经文的后半部分,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在说完“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句之后,紧接着都是一句“都无所住应行布施。” 而真谛法师的译文,在说完“菩萨不著己类而行布施”这句之后,紧接着是一句“不著所余行于布施”,真谛法师这个译文仅从文字上看和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还是略有不同的。 而义净法师的译文,在说完“菩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这句之后,紧接着是一句“不住随处。应行布施”,义净法师的这个译文和玄奘法师、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不同,义净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和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比较接近。 我们通过把玄奘法师、岌多法师、真谛法师、义净法师,这四位法师的译文都并列在这里作个对比,我们基本上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金刚经第四品这第一句经文的意思了,四位法师译文虽然文字略有不同,但四位法师译文的意思还是基本一致的。 要想准确把握金刚经第四品此处“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这句经文的意思,关键在于要能准确理解“事”这个字的意思。在金刚经第十四品,佛说法时又会出现“堕于事”这样的表达。 金刚经第十四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由上述金刚经第四品和金刚经第十四品的经文可知,“事”这个字在fo经里意思很重要,非同小可。 那么“事”这个字古汉字本义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事”,職也。也即根据《说文解字》,“事”这个字即是“職”(简体写作“职”)的意思。 那么“職”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職”,記微也。“記”,謂分疏而識之也。所以,纖微必識是曰職。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 所以“事”字,和“職”业的“職”字,表达的都是“明察秋毫”那种感觉,所以上面说“纖微必識是曰職。” 按凡夫的见解,“明察秋毫”是褒义词,说明观察力敏锐,但按佛家的见解,你这个“明察秋毫”全部是基于细微、你自己无法觉知的“缘起”和“妄计”妄想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不仅“明察秋毫”这种分别心是妄想,“明察秋毫”这种感觉里其实还有一层更隐秘、更不易察觉的“我”和“我所”的对待妄想。也即是,你总是觉得有个观察者之“我”和我置身其中、可供我认识分别的外部世界。你总是觉得观察者之“我”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方式时刻对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知对象在进行捕捉、感知。这些“我”和“我所”的对待以及因“我”和“我所”的对待而生的六根“取”六尘之“取”全部都是妄想。 所以“事”字,在fo经里表达了两层妄想,其一,“事”表示“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其二,“事”还表示,一旦“我”和“我所”的对待妄想起,凡夫就会执所谓的外部事物为实有从而妄计外部事物各各不同。 佛曾在楞伽经里明确解释过“事”字在fo经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楞伽经有云: “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你看这段经文说,“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著相。事相计著相。” 也即,金刚经第四品里的“住于事”,或者金刚经第十四品里的“堕于事”,或者此处楞伽经里的“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也即你“堕于事”,表示你陷在两种妄想中而不自知。那“堕于事”表达的是陷在哪两种妄想中而不自知呢?一种是“名相计著”妄想,一种是“事相计著”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大慧。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此句佛分别阐释“事相计著相”和“名相计著相”两种妄想各自的所指。 佛先解释什么叫“事计著相者”,佛说,“事计著相者,谓计着内外法”,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就是你老是起“我想”,老是起“根”“尘”之对待妄想,老是起“六根”吸入“六尘”之“六入”妄想。 也即,“事计著相者”,指的是你六根老是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等,从而导致总感到“我能看”“有个所看”“我能听”“有个所听”等等,从而导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此处“事计著相者”之“事”字,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想”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我所”对待妄想,本质上指的就是“能所”对待妄想。 此处“事计著相者”之“事”字,本质上指的就是“我有所伺察”那种感觉,“我有所伺察”那种感觉是妄想。 看下一小句。 “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 此句是解释什么叫“相计著相”。这个“相计着相”,指的就是前面提及的“名相计着相”,意为“计着‘相’”之妄想之情形。 也即,“能所”对待之“事计著相”一起,于“眼耳鼻舌身意”摄受“色声香味触法”之时,必然会生“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自共相”妄想。 “共”字本义是指“很多人在一起”,那么“自共相”指的就是,虽然是“很多人在一起”但“很多人在一起”的同时张三、李四每个人是每个人又可以区分的清清楚楚这种情形。 所以“自共相”引申的含义就是“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同时又各各互为依存共处”。 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诸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相”,所以“相计著相者”,本质上指的就是妄计诸物各有“实体”、各有“质感”、各有“自性”。 所以“相计著相者”,指的就是“纤微必识”那种“明察秋毫”的感觉。“纤微必识”那种“明察秋毫”的感觉是妄想,因为诸物各有“实体”、各有“质感”、各有“自性”之认知是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下面我们再看金刚经第四品的下一句经文。 “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 上一句经文是“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这一句“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可以看作是对上一句经文所作的进一步的解释。 也即,“我”和“我所”的对待妄想最终是反映在六根门头的。 凡夫总觉得眼前的物体有实体然后我看见了该物体,这种妄想就是“住于色”,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眼根总是“流逸奔色”。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相撞击发出了声音然后我听见了这个声音,这种妄想就是“住于声”,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耳根总是“流逸奔声”。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散发出了气味然后我嗅到了这个气味,这种妄想就是“住于香”,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鼻根总是“流逸奔香”。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本身具有味道然后是我的舌头抵触到该物体后我参知到了这种味道,这种妄想就是“住于味”, 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舌根总是“流逸奔味”。 凡夫总觉得是外部有实体的物体触碰到了自己的身体从而我产生了触觉,这种妄想就是“住于触”,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身根总是“流逸奔触”。 凡夫总可以把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感知有条不紊地“相续”起来,这种妄想就是“住于法”,按楞严经的说法凡夫意根总是“流逸奔法”。 此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住”字,通“逗留”之“逗”字。 “逗”字,止也。从辵(chuò)豆聲。 “辵”,乍行乍止也,也即忽走忽停。 “豆”, 古食肉器也。 也即,“逗留”之“逗”字的本义,即是,走到食肉器前受口腹之欲牵引停留了下来。 所以金刚经中“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住”字,表达的即是,“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生起后,“我”执此外部世界“我所”为实有,然后六根“流逸”奔赴“六尘”生“取”。 其实,一切皆真如自性于诸根起用,一切皆“自心现受用”,一切所谓物体皆无实体,一切皆浑然天成一体如幻。所以一切“我”和“我所”之对待皆是妄想,所以金刚经中佛说要“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所以金刚经中佛说,“菩萨摩诃萨。如不住相想应行布施。”此处“不住相想应行布施”之“不住相想”指的即是菩萨要明了一切所谓物体皆无实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下面我们再来看金刚经第四品的下一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这一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是: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大多数人读金刚经读的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当他们读到“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句经文,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句经文说的意思是,“不住相布施能招致的福德非常多,多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种对此句经文的解读完全是错误的。 真谛法师对此句经文的译文为,“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无执著心行于布施。是福德聚不可数量。” 义净法师对此句经文的译文为,“何以故。由不住施。福聚难量。”由义净法师对紧接着后面经句的译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译文此处的“福聚难量”指的是“福聚不可知量”。“知”,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所以义净法师译文此处“知”字和“识”字意接近,都是指那种执所谓外物有实体有自性从而“纤微必识”之妄计分别。所以楞严经有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岌多法师对此句经文的译文为,“彼何所因。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 从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福聚不可取量”,到此句经文义净法师的译文“福聚不可知量”,再到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福聚不可量受取”,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感受到金刚经第四品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不是“不住相布施能招致的福德非常多,多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逐渐清晰地感受到,金刚经第四品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此布施行为固然会生福聚,但菩萨之智慧境界会于此布施行为所生福聚‘无所知’‘不生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认为金刚经第四品此处经文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此布施行为固然会生福聚,但菩萨之智慧境界会于此布施行为所生福聚‘无所知’‘不生取’”,我们有必要先把此处“福聚”之“福”字的意思解释一下。 “福”, 祐也。 那“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祐”, 助也,神享其德而助之,从口从又,手口相助也,“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所以“福”字,即是“神享其德而助之”,“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既然神享其德以手口相助,有福之人必然事事如意。所以《说文解字》又进一步解释,“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所以,从过程的角度来说,“福”,就是“祐”的意思,即是神享其德以手口相助,从效果的角度来说,“福”,就是“備”(简体为“备”)的意思,即是事事如意无所不顺。 解释“福”字解释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一个很重要的点,即是,金刚经中出现那么多“福德”“福聚”这样的表达,佛都只是针对智慧上还没有开解的凡夫而说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从结果上来说“福”就是“备”的意思指的是“事事如意”之“无所不顺”的状态,那么事事究竟要如谁的意要顺谁的心呢?对于凡夫而言这个问题固然简单,因为凡夫有“我想”妄想妄执有“我”,凡夫自然觉得“福”就应该是事事皆如“我”的意皆顺“我”的心。 可是佛在金刚经第四品第一句经文里刚讲过,“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我们在上面也引用楞伽经的经文详细解释了这个“不住于事应行布施”之“不住于事”指的正是不起“我想”、不起“我”和“我所”之对待想、不“纤微必识”那样明察秋毫。因此我们认为佛在金刚经第四品紧接着“菩萨摩诃萨不住于事应行布施。都无所住应行布施”之后所说的这句经文“何以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意思应该指的是“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此布施行为固然会生福聚,但菩萨之智慧境界会于此布施行为所生福聚‘无所知’‘不生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金刚经后面的经文佛还多次对“福聚”这个表达进行了解释,后面佛对“福聚”的解释呼应了金刚经第四品“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这句经文。 比如金刚经第八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shi。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 你看上述金刚经第八品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但紧接着上面的表述须菩提就补充说,“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须菩提此句补充说明的意思是说,“世尊,你我都清楚,谈论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之多这样的话语,纯属对身处“我执”妄想中的凡夫而言,其实一旦“我想”妄想破除,一旦明了所谓各各拥自性而自持的事物皆无自性如幻不可取,“福聚”这个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菩萨而言,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菩萨“不住于事”,不住色生香味触法,菩萨无“能所”对待之取,菩萨无能受、所受之对待,因此菩萨之智慧境界于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会“无所知”“不生取”。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即是,虽然菩萨无“我想”等妄想因而于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会“无所知”“不生取”,但菩萨“无所住而行布施”之悲智双运之行该滋生福聚还是会滋生福聚,也即是,菜该上上,就是没个“人”吃,这一点佛在金刚经第二十八品说得明白无误。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有云(玄奘法师译本):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佛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1 你看在上述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的经文里佛就说了,“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何以故?“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也即是,“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所应摄受”表达的即是,菩萨“无所住而行布施”之悲智双运之行该滋生福聚还是会滋生福聚,“所应摄受不应摄受”之“不应摄受”表达的即是,菩萨之智慧境界于布施行为所生福聚会“无所知”“不生取”无“能受所受”。 金刚经第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若善实菩萨摩诃萨不住施与。彼所善实福聚不可量受取”,表达上比玄奘法师相应的译文多了一个“受”字,玄奘法师的相应译文是,“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很显然岌多法师此处译文中“福聚不可量受取”这个措辞表达,和玄奘法师金刚经第二十八品译文中“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这个措辞表达是相吻合的。 佛在金刚经里对大乘佛法相关要点进行讲解时经常采取前后呼应反复解释的办法。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中关于“菩萨不应摄受福聚”这部分内容,显然呼应了金刚经第四品“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这部分内容。金刚经中这种佛说法时前后呼应的地方还有很多。 金刚经第四品玄奘法师的译文,“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之不可“取量”,呼应的即是金刚经第四品前面一句经文“菩萨...不住于色应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应行布施。”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住色生香味触法”指的即是眼根不要“流逸奔色”耳根不要“流逸奔声”等等,也即,“不住色生香味触法”指的即是,不要起“我想”妄想,不要起“根尘”“能所”之对待,“根尘”“能所”对待不起就不会有所谓的“六根”奔赴“六尘”生“取”。 所以,我们前面讲金刚经里“不住色生香味触法”之“住”字通“逗留”之“逗”字。“逗留”之“逗”字的本义,即是走到食肉器前受口腹之欲牵引停留了下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2 金刚经第四品此处“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之“可”字,也有些讲究。我个人认为了解“可”字的本义,对我们坚定我们前面对金刚经第四品经文经义把握的信心有帮助。 “可”,肎(kěn)也。肎者、骨閒肉肎肎箸也。也即是,“可”字,本义指的即是骨头和骨头之间的连接。比如,我们前臂和上臂之间的肘关节就是一个“可”。你看我们整个手臂伸直时,前臂通过肘关节依托于上臂往里弯曲“可”以,但我们整个手臂伸直时,前臂通过肘关节依托于上臂往外弯曲就不“可”以。 所以金刚经第四品此处“若菩萨摩诃萨。都无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之“福德聚不可取量”,指的就是于菩萨无所住之智慧状态,“我想”妄想和“根尘”对待之“取”之妄想,就是起不来,这种于菩萨无所住之智慧状态妄想起不来之情形,和“我们整个手臂伸直时前臂通过肘关节依托于上臂往外弯曲就是不可以”之情形是类似的。 因为凡夫的语言表达全部是“主”“谓”“宾”这种对待的逻辑结构,而菩萨的智慧状态恰恰就是没有“我”之“主语”和“我所”之“宾语”,更没有二者之间之对待,所以我们凡夫有时读fo经里的一些句子会感觉很别扭,我们很容易会把这些句子的意思把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