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组成与原材料
混凝土由胶凝材料、粗细骨料、外加剂和水按比例混合制成。胶凝材料包括水泥、石膏等,粗细骨料分为砂(细骨料)和石子(粗骨料)。外加剂如减水剂、引气剂需根据性能要求添加,未经处理的海水因含氯离子禁止使用。核心原材料为水泥、砂、石子和水,其配合比直接影响混凝土性能。
混凝土性能与技术指标
混凝土性能包括和易性、强度、变形和耐久性。和易性由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综合决定;强度以立方体抗压强度(C30/C40等)为标定标准,受原材料、施工方法及养护环境影响;变形分为荷载与非荷载变形,后者包括干缩和温度变形;耐久性要求抵抗环境作用并保持长期稳定性,需满足设计强度、合理经济性及使用年限要求。
强度等级与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强度等级以立方体抗压强度为依据,预留试块经标准养护后测定。配合比设计需控制水灰比和水胶比,前者为水与水泥质量比,后者为水与胶凝材料质量比。配合比表示方法包括质量比例(如1:1.95:3.6:0.58)或单位体积材料用量,直接影响强度和经济性。
提高性能的关键措施
提高强度需优化原材料(如高强度水泥、级配骨料)、规范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及加强养护(温湿度控制)。抗变形通过限制水胶比、设置伸缩缝和钢筋实现。耐久性提升依赖低水胶比、适宜水泥品种及外加剂(如阻锈剂)。养护措施要求保湿覆盖(洒水、覆膜)并保证时间,硅酸盐水泥养护≥7天,其他水泥或特殊条件需≥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