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运作模式与利益链条
北方某市人力资源公司老板吴玉良通过组织职校实习生输送至工厂牟利,成立民办职校扩大生源。职校生实习薪资被中介与学校以“管理费”名义克扣,形成灰色产业链。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实习为毕业必要条件,但部分学校为降低成本,将学生外包给中介,企业支付薪资经中介分配,学生实际到手薪资仅为合同承诺的60%-70%。
职校生的实习困境与身份标签
以李翔为代表的职校生因中考分流进入民办中专,被社会贴上“学渣”标签。实习期间,学生被安排至工厂从事低技术体力劳动,实际岗位与合同描述严重不符。薪资克扣、高强度加班及形式化实习日志引发不满,但学生因毕业证压力被迫接受。职校生身份困境与家庭期待形成矛盾,部分学生试图反抗却因缺乏话语权无果而终。
管理漏洞与法律风险
中介与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名义规避监管,部分校长与中介勾结,收取高额回扣。案例显示,江西某职校职工因克扣学生薪资被查,账本揭露时薪分配比例。实习安全风险频发,学生工伤、失踪甚至死亡事件屡见报端,但中介与学校多通过赔偿息事宁人。驻场老师面临管理压力,既要应对学生维权,又需维护校企关系,最终选择离职或考编。
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吴玉良等中介视职校生为“朝阳行业”,通过送礼打通校方关系,以打包人头费、克扣时薪等模式牟利。部分民办职校将实习作为创收手段,公立学校违规案例相对较少。随着职教改革推进,实习规定执行力度增强,但中介产业链仍依赖职校生刚需,形成隐秘交易网络。学生群体对中专学历价值产生质疑,部分放弃升学选择直接进厂,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