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会性贫困存在着个体贫困化现象,对国家政府的反贫行动形成了习惯性的阻力和负能量。个体在面对实际状况时,适应自身环境以求生存,并构建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长期生活于现实贫困状态下的人往往缺乏远见和积极主动,甚至消极无为。在中国,一些地区形成了安于穷苦、目光短视的生活方式。考虑到习惯势力与作用,需要增加反贫计划实践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解决有劳动能力的穷人问题上也存在着复杂博弈与制度设计方面的挑战。福利救济机制设计上表现出怜悯、慈善之心,但也存在负面效果和消极性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