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赛德克·巴莱》聚焦台湾赛德克原住民族群在日据时期的抗争史。赛德克民族世代依循猎场文化,以部落猎场争夺维系生存,形成骁勇善战的性格,部落冲突与世代仇怨交织。莫那鲁道作为赛德克民族精神领袖,年轻时便以猎首行动彰显勇士身份,其部落马赫坡社在日据时期面临殖民压迫。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政策推行后,日本军队通过武力镇压控制赛德克传统猎场,强制族人伐木劳动,实施文化同化。赛德克人被迫放弃台湾高山族传统习俗,年轻一代在殖民教育下面临身份认同危机。花岗一郎、二郎等接受日式教育的族人试图调和矛盾,但莫那鲁道坚持彩虹桥信仰,认为唯有血祭祖灵才能守护灵魂自由。
1930年雾社抗日事件前夕,日本殖民者的持续压迫激化矛盾。莫那鲁道秘密筹备反抗,通过火柴头收集火药,联合六个部落策划突袭。赛德克人以血祭祖灵仪式为精神号召,借雾社运动会日本殖民者集会之机发动起义,清除驻守警察并夺取武器。
行动中,赛德克勇士展现原始战力,对日军及日侨展开无差别攻击。年轻族人巴万·那威等首次参与猎首,通过极端暴力宣泄积怨。雾社运动会现场成为血腥战场,日本妇孺亦遭波及,事件最终导致134名日本人死亡。
雾社事件标志着台湾高山族对殖民统治的激烈反抗,但也暴露部落联合的局限性。道德社等敌对部落未参与行动,日本当局随后展开军事报复。莫那鲁道率族人退守山林,为后续彩虹桥战役埋下伏笔,赛德克巴莱的生死存亡面临更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