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微信有1000好友,但深夜emo时,却找不到一个能说真心话的人…”
“我能3分钟和人聊成姐妹,但关系永远停在‘哪家brunch好吃’”
“你有可以互相肢体接触而不膈应的密友吗?”
本期核心:难道孤独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嘛?所有人都是年纪越大越“没朋友”吗?我们要不要刻意扩大朋友圈?朋友之间到底要不要经营?
核心观点提炼~~
1️⃣ 社交圈层的分层理论
牛津大学认知及进化人类学院院长罗宾·邓巴提出,人类的亲密关系像同心圆一样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
🌟3-5人:最核心的“至亲”(家人或挚友,能提供情感支撑)。
🌟15人:密友圈(频繁互动、高度信任)。
🌟50人:好友圈(常联系但关系较浅)。
🌟150人:稳定的社交上限(“邓巴数”)。
❗️优先维护核心圈层的关系质量,而非盲目扩大社交量。
2️⃣ 友谊的“七年理论”:
研究发现,每7年我们会失去约一半的亲密朋友(因生活阶段变化、地域迁移等),但核心圈层相对稳定。
✅应对:主动投入时间(如定期见面、深度对话),而非依赖社交媒体点赞。
3️⃣ 亲密关系的生理基础
邓巴从人类学视角指出,友谊的维系依赖:
🌟共同活动(如聚餐、运动)
🌟肢体接触(拥抱、击掌等释放催产素)、
🌟笑声与同步行为(集体舞蹈、合唱、共同合作事项等增强归属感)。
4️⃣ 数字时代的挑战
社交媒体上的“泛泛之交”无法替代现实中的深度互动,线上交流难以触发催产素分泌(影响亲密感)。
对现代人的实践建议
🌟量化投入:每周为3-5位核心关系预留专属时间(如家庭晚餐、朋友徒步)。
🌟用活动替代聊天:一起做饭、旅行、游戏等比单纯微信聊天更能加深联结。
🌟接受关系流动:坦然面对部分友谊的淡化,聚焦能“共同成长”的关系。
🪧广而告之:听友群已经建好!欢迎加入我们的听友群,进群分享~
订阅我们的播客,第一时间收听最新节目!节目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云音乐、蜻蜓FM、荔枝FM同步、豆瓣FM收听,欢迎订阅。
免责声明:本节目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本期主播:未央妈妈Ava,又又妈妈Stella,小马哥马老师
欢迎大家把想聊的话题留言给我们哦~
【本期制作】Shownotes
图文/音频剪辑:Ava
BGM:Cheer Up by Keys of Moon, Happy by Mr.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