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间素有“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的俗语,体现了饺子作为传统美食的地位。梁实秋提到,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这一满洲语称呼直至他少年时期才被知晓。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对饺子的态度各异:富裕人家可随时享用,普通家庭则需全家动员完成和面、擀皮、剁馅等手工饺子面皮工艺,成为节日团聚的重要仪式。
饺子的成色与场景差异显著。作者回忆抗战期间在陕西宝鸡铁路旁草棚中,以韭菜馅饺子搭配生蒜和热汤的简陋体验,对比青岛顺兴楼宴会上以黄鱼韭黄为馅、鸡汤为底的寸许小饺,展现了多样化饺子馅料搭配的南北特色。他强调,优质饺子需注重面皮韧性,反对市售碱面皮滑溜松散,主张手工揉面、醒面并捏紧边缘,避免出现“面疙瘩”。
北方饺子饮食习俗中,馅料偏好因人而异,如忌韭菜、茴香或追求薄皮大肉,甚至因馅料菜多肉少引发趣事。羊肉白菜、猪肉冬瓜等传统组合被视为正宗,而冷冻饺子作为冷藏油炸饺子变体,则是现代生活的妥协产物。尽管机器制饺技术兴起,作者仍坚持“最好的饺子机器是人”,凸显民间经典面食文化中手工制作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