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从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的角度,反思自身无子嗣的原因。洁癖对生育的影响是首要因素,他认为过度讲究卫生会排斥养育孩子所需的耐心,例如无法忍受幼儿排泄物或照料老人的日常琐事,这直接削弱了养育意愿。
其次,善怒与家庭矛盾密切相关。袁了凡承认自己易怒,指出心量狭窄、缺乏包容的性格会破坏夫妻和谐,而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孕育子女的基础。他以“海纳百川”比喻宽容的重要性,强调易怒情绪会损害身心健康和家庭氛围。
在道德层面,仁爱与子女教育和奉献精神与养育责任被列为关键。他以毛泽东母亲帮助邻居收稻谷的故事为例,说明仁爱与奉献精神是家庭教育的根基。若仅考虑个人得失,回避养育孩子的付出,则难以承担父母之责。
最后,袁了凡将反思延伸至社会层面,提出生育率与民族发展的关联。现代人因畏惧压力而减少生育的现象,反映了缺乏对社会未来的责任感。他认为,个人对社会包容与子嗣联系的理解,以及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与子嗣传承的环境,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