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十次国运3(中集)历史洪流,推向同盟——中德,危险的蜜月期

最近更新: 1天前时长: 06:17
波比有看法 | 深度解读国际热点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孙中山访德建交计划

# 蒋介石反苏联德策略

# 德国军事顾问团驻华

# 中德军火贸易合同

# 中德战略合作蜜月期

# 中德农矿原料易货协议

# 纳粹德国重整军备计划

# 国民政府国防现代化

# 德国在华战略矿产储备

# 南京政府外交政策转向

1920-1930年代,孙中山多次寻求与德国建交,但因魏玛共和国限制未能实现,转而接受苏联支持。蒋介石执政后,认为苏联威胁大于日本,通过中山舰事件等逐步疏远苏联,最终于1927年与苏联断交。此时德国因失去殖民地亟需资源与市场,而中国需要军事现代化,双方形成战略合作基础。
南京政府初期通过购买轻武器强化内战实力,但因外汇有限规模较小。1934年《中德农矿原料易货协议》签订后,双方转向以矿产换军火的贸易模式。德国顾问团在华参与抗日部署,如一二八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同时协助国民政府军队现代化建设。
1936年《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升级为政府协议,纳粹德国借此检验新武器并储备战略矿产。1936-1937年中德军火贸易达顶峰,涵盖海陆空装备,订单总值超3.89亿马克。若此合作持续,可能形成中德意同盟对抗英美苏日阵营,改变二战格局。
历史转折点在于南京政府外交政策的局限性。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国民政府被历史洪流推向正确轨道,避免了与轴心国结盟的灾难性后果。最终,中德合作因二战爆发中断,但其在战前中国国防现代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