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八品进行讲解。 我们看金刚经第十八品下一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shi。如来说是沙。 此句经文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恒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如来也说是沙子 吗?须菩提听了佛的提问后答复佛说,如是,世尊,恒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如来同样也说是沙子。 佛在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的这句提问,让很多学人觉得莫名其妙,佛为什么在问过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后,佛为什么突然要问须菩提“如来看恒河沙里的沙子也是沙子否”呢? 其实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问须菩提“如来看恒河沙里的沙子也是沙子否”这个问题,就是变相提醒须菩提,更是变相提醒后来的学人,你学佛千万不要高推圣境,你学佛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佛在此处通过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强调“如来看恒河沙里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是沙子”,就是要再次和你强调,“肉眼”与“佛眼”不二,你千万不要以为“肉眼”看的是一套东西佛眼看的是另外一套东西,其实“肉眼”所见与“佛眼”所见完全是同一个东西,只是“慧眼”未明时的凡夫不明白这一点罢了。 所以“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和后面紧接着的“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这个问题,二者之间逻辑上有非常紧密的承接的关系。 前面给大家讲过了,不仅“法眼”是“佛眼”,“肉眼”“天眼”同样是“佛眼”,不仅“慧眼”明时“肉眼”“天眼”是“佛眼”,凡夫“慧眼”未明时,“肉眼”“天眼”照样是“佛眼”不差一丝一毫,只不过此时凡夫“慧眼”未明,不知道自己“肉眼”所见与“佛眼”所见等而无异罢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2 你可能注意到一点了,就是我一直不说“慧眼”是“佛眼”,为什么呀?因为“慧眼”性质上与“肉眼”“天眼”“法眼”“佛眼”四眼不同,不管是妄想之“肉眼”“天眼”还是清净之“法眼”“佛眼”,它们指的都是见闻觉知之体验本身,“肉眼”“天眼”指的是“粘妄发光”时的见闻觉知本身,“法眼”“佛眼”指的是“妄灭纯真”时的见闻觉知本身,而“慧眼”指的是见闻觉知由“粘妄发光”向“妄灭纯真”转变时的那个“正智”导引。 所以“慧眼也是佛眼”这个说法逻辑上不通,就好像说“导航系统”是“目的地”一样逻辑上有点儿混乱。 就好比,“肉眼”是“起始地”,“慧眼”是正智之导航,依靠“慧眼”正智之导航,可以达于“佛眼”这个“目的地”,而一旦你到达“佛眼”这个“目的地”,你才如梦醒人发现“梦行千里还在原处”,原来“肉眼”之“起始地”就是“佛眼”之“目的地”,原来你无来无去无出无入,只不过以前身处如梦妄想自己不知道自己本来就在彼岸,只不过以前身处如梦妄想自己不知道原来所谓凡夫之妄想“此岸”本无所有。 你是在“打着灯笼找灯笼”,你是在“骑着牛找牛”。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3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你说“肉眼”是“佛眼”没有问题,你说“肉眼”是“法眼”也没有问题,你说“天眼”是“佛眼”也没问题,但你最好不要说“慧眼”是“佛眼”,因为说慧眼是佛眼逻辑上有点混乱,因为“慧眼”的所指在性质上和“肉眼”“天眼”“法眼”“佛眼”所指都不同。 所以,佛在此处说“如来看恒河里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是沙子”,就等同于再次强调“肉眼”即是“佛眼”“佛眼”即是“肉眼”。 “肉眼”所见和“佛眼”所见二者就差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妄想,而妄想之所以被称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所以我们说“肉眼”所见和“佛眼”所见丝毫不差等而无异。 所谓凡夫“肉眼”“自以为是”的妄想是指,凡夫看见恒河沙时,凡夫会起“我想”,凡夫会起“我在看”那种感觉,此即“人我”妄想。同时,凡夫会觉得眼根所现“沙子影像”并非仅仅是单纯的一个“沙子光影”,凡夫会认为此“沙子光影”是一个“实体沙子”,或者再经攀缘思索,凡夫会以为眼根所现之“沙子光影”是“实体沙子”于我的大脑引发的“映像”。 一般情况下,凡夫都会直接天然感觉“沙子光影”就是一个“实体沙子”,一般情况下凡夫不会直接感觉眼根所现之“沙子光影”是“实体沙子”于我的大脑引发的“映像”,凡夫第一下直觉不会想的那么曲折复杂。只有在被要求对“我看见了沙子”这个现象作科学解释时,凡夫才会攀缘思索说眼根所现之“沙子光影”是“实体沙子”于我的大脑引发的“映像”。 这种感觉“沙子光影”就是一个“实体沙子”这种感觉,就是“执法有我性”妄想。 “人我”妄想表达为“我”之妄想还好理解,但事物各有实体“自性”之妄想为什么又被称为“法我性”之妄想呢?这个问题和“我”这个汉字的本义有很大的关系。 “我”字,会意字,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我”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后引申作第一人称指代词“我”。 那么“我”字是怎么从表示一把有常常的柄和三个锋利刀刃的兵器演变为第一人称指代词“我”的呢? 冷兵器时代,战士往往通过挥舞手中的武器并高吼,来向别人示威宣示自己的存在,所以,看到空中有武器在挥舞,自然会令人联想到有人在“执持”着这件武器在示威宣示领地。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4 “人我”和“法我”这两个表达,我个人认为有点取“武器在挥舞”之“我”字的意思。 先说“人我”。 无论是眼看色相还是耳听音声,我们总觉得这个“能看”之能力和“能听”之能力都是“我”在统领“执持”着,就好像那个示威的武器无论怎么挥舞,都是“我”在“执持”着宣示存在一样。 “执持”,梵文的音译就是“阿陀那”,所以我们上次说解深密经里所提及的“阿陀那识”,指的即是金刚经里的“我想”妄想。 这是关于“人我”,也即所有的眼根取色、耳根取声等六根之体验,好像始终都有一个不变的、统一的“我”在统领执持,“看”是“我在看”,“听”是“我在听”,没有一点错乱,这个就是“人我”妄想。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人我”妄想之“我”字的运用,和“我”执持着武器挥舞宣示存在之“我”字的意思,还是很相吻合的。 再说“法我”。 “法我”之“法”字指的是六根之体验。 比如我们看见了恒河沙,我们总觉得我们所见之恒河沙之影像是外部有很多恒河沙之实体,这些沙之实体被我看见了,然后于眼根产生了恒河沙影像。 再比如我们一摸恒河沙,很细软光滑,我们总觉得我们手上传来的细软光滑的触觉是外部有很多恒河沙之实体,这些沙之实体被我触碰到了,然后于我引发了细软光滑的感觉。 所以无论是所见之恒河沙影像,还是所觉之细软光滑之触感,我们总觉得是同一个恒河沙实体引发的。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我们总觉得这个恒河沙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属性,这些很多方面的不同属性都同属于这同一个恒河沙实体,比如看起来黄色有光泽是此恒河沙于色彩方面的属性,摸起来细软光滑是同一此恒河沙于触觉方面的属性。所有不同方面的属性都同归于同一个实体,或者说所有不同方面的属性和合在一起定义了某一个同一个实体,这个就是“法有我性”。 “法有我性”当然是妄想,因为没有所谓的事物实体。 所以所谓的某物实体通过不同方面的同归属于自己的属性来宣示此实体的存在,和“我”挥舞着武器示威宣示存在还是有点类似的。所以妄想事物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我们称为“法有我性”妄想,此即“法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5 所以通过解释一下“我”这个汉字字义的由来,大家就能更好的理解经中所说的“人我”“法我”到底指的是什么了。 凡夫“肉眼”见恒河沙时,起“人我”执,起“法有我性”执,“佛眼”见恒河沙时,无“人我”妄想,也无“法有我性”妄想。 “一切法无我”是指你,不要把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清净之用关联起来从而妄想外部存在某个事物实体,你不要误以为这些六根之用皆是此实体所引发的。 所谓的某物实体根本不存在,但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却都是真实的。虽说某物实体根本不存在,但所谓的不同实体所对应的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真实之用也都是不同的。 比如,所谓的牛之实体根本不存在,但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时,有一套和“牛”这个称名相应的起用,同理,所谓的马之实体根本也不存在,但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时,也有一套和“马”这个称名相应的起用。 所以你千万不要说“佛眼”牛马不分。 “佛眼”观牛时,不起有“牛”之实体想,“佛眼”观马时,不起有“马”之实体想,但“佛眼”观牛时于眼根显现的是牛形光影,“佛眼”观马时于眼根显现的是马形光影,这个牛形光影和马形光影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佛眼”自然能够区分,所以“佛眼”是无分别而分别。 所以佛在金刚经第十八品通过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强调,“如来看沙子也是沙子”,也即,所谓“沙子”于“佛眼”显现的沙子光影,和所谓石头于“佛眼”显现的石头光影,二者显然不同,傻子都能于二者分辨清楚,“佛眼”难道还分辨不出“沙子是沙子”“石头是石头”? 可是,说“沙子是沙子”“石头是石头”也只是姑且这么一说,因为所谓的沙子也无沙子实体,石头也无石头实体,所以此处说“佛眼”看“沙子是沙子”“石头是石头”不是一般凡夫理解的那个意思。 我怕我空口给你说这些微妙深奥的东西你不信,我们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看看佛是怎么说“牛不是马”“马不是牛”的。 楞伽经云: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6 解: 这一段楞伽经的经文非常重要,如果你能把这段楞伽经理解了,那佛为什么在金刚经第十八品苦口婆心的说“如来说恒河沙也是沙”你就能理解了。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楞伽经经文。 先看第一句。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 这句经文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佛说,大慧,你们要明白,我平常常说的“法无我”之“无我”,指的是无“我性”。 “法无我”,即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我性”,也即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实体”之“质感”,也即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 此处此句“无我性是无我”,根据福建莆田广化寺勘梵文原文的意思是,“无我性者即一切法自体无我,非是他体。” 也即,此处佛澄清,佛所说“一切法无我”,指的是诸物都“无自体”,但虽然诸物都“无自体”,但诸物之间的差异还是有的,不能“此物”“他物”混为一谈。 比如我们说牛无“我性”,马也无“我性”,但你不能说如来在感知“牛”时和感知“马”时没有区别。 在探讨深层次哲学问题时,语言所能阐明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意会”必须要及时跟上来。 再看下句经文。 “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 这句经文佛说得就非常震撼了,一切法有“自他分别”之自性,无“自他分别”之他性,如牛马。 也即,牛有马所没有的独特特点,同时,马所特有的独特特点牛又没有。反之,马有牛所没有的独特特点,同时,牛所特有的独特特点马又没有。 大家这里注意佛法“名一义异”的问题,在此段经文中,佛法中我们平常所说事物各各自持之“自实体”之“自性”,此段楞伽经经文都表达成了“我性”。而此段经文此处“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之“自性”,指的不是“自实体”之“自性”,因为“自实体”之“自性”的意思在此段经文中用“我性”这个词表达,此段经文此处“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之“自性”,作一般意义上的“自他”之区别解。 也即,佛此处强调,大乘佛法虽然强调诸法“无我性”“性空”,但“性空”之“性”虽然中空欠缺,但诸法之“外表”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来境界里这些诸法“外表”之差异同样存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7 比如一个空的啤酒瓶子和一个空的白酒瓶子,凡夫执以为实,对两个酒瓶都向往得不得了,因为凡夫以为啤酒瓶子里有冰爽的啤酒、白酒瓶里有酱香的白酒,所以凡夫妄执两个空酒瓶各有不同之“实”并且于自己妄想之“实”心生分别之“取”。 而如来不同,如来以啤酒空瓶子观啤酒空瓶子,如来以白酒空瓶子观白酒空瓶子,由于如来能如实认知啤酒瓶子里根本就没有啤酒之实只是个啤酒空瓶子而已,所以如来能如实观啤酒空瓶子而不生“啤酒白酒”分别之取,同样的,由于如来能如实认知白酒瓶子里根本就没有白酒之实只是个白酒空瓶子而已,所以如来能如实观白酒空瓶子而同样不生“啤酒白酒”分别之取。 虽然如来无论是观啤酒空瓶子还是白酒空瓶子都不会生“啤酒白酒”分别之取,但是,此处是个啤酒空瓶子还是个白酒空瓶子如来还是明察秋毫的。 明白吗! 如果什么都没有无所区分,那何来“不要执以为实”这个说法? “不要执以为实”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妄执那些“表面的差异”为“实际的差异”,所以“不要执以为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隐含了“表面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的问题,“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换个表达意思可能会更清晰,就是佛问须菩提,“凡夫眼中的沙子,在如来眼里是不是就变成石头了,或者甚至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了?”须菩提答复佛说,“不会,凡夫眼中的沙子,在如来眼里还是沙子,只不过如来不执此沙子有自体而已。” 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佛和须菩提关于“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这个问题的问答虽然简单,但此简单问答表达的义理却极深极丰富。 沙子虽无自体,但沙子是沙子,如来境界里,沙子不是石头,沙子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就如同3D游戏里,眼前一下出现了一辆坦克,一转身,眼前一下又出现了一个山丘。3D游戏里的坦克虽无坦克之实体,山丘也无山丘之实体,但3D游戏中出现的坦克毕竟不是山丘,3D游戏中出现的山丘也毕竟不是坦克。 3D游戏是立体游戏,3D眼镜影像和身上的传感器触感要配合生游戏。游戏中出现坦克时,眼镜影像和身上传感器的触感是一套程序配合,游戏中出现山丘时,眼镜影像和身上传感器的触感是另外一套不同的程序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3D游戏中的坦克不是山丘,山丘也不是坦克,虽然3D游戏中坦克和山丘都无实体都是游戏中物。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8 回到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 看下句经文。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 此句经文佛再次确认说,大慧,比如不是说于如来境界牛有马性,也不是说于如来境界马有牛性,不是说于如来境界就牛马不分。其实,于如来境界,我们应该说牛马都“无我性”“无自体”,这种“无我性”“无自体”,不是凡夫所以为的那种“有”,也不是凡夫所以为的那种“没有”,所以于如来境界牛马皆“无我性”并不是说于如来境界牛马没有任何“自他之区分”。 与所谓不同事物相对应的,“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不同所谓事物之间也是不同的。比如,凡夫感知到牛时,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和凡夫感知到马时,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就各不相同,凡夫感知马时对应的有一套属于感知马的真如自性起用组合拳,凡夫感知牛时对应的有一套属于感知牛的真如自性起用组合拳。 所以此处说, “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 看下句经文。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此句经文佛苦口婆心再次重复说,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可是此“无我性但有自相”之义理极深,非愚夫所能理解,因为愚夫总是堕在要么执“有”要么执“没有”这样的妄想中于大乘“性空”法不了。 佛接着又说,大慧,我上面以牛马为例阐述的“无我性但有自相”的道理,其实就是大乘一切法“性空”、“无生”、“无自性”之不同说辞共同的内涵,你应该于此融会贯通明了,不要堕于名相于不同佛法名词生隔阂。 看下句经文。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 此句佛明确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之妄想境界,“非异非不异”。 佛解释说,首先,你也不能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之妄想境界完全相同,二者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凡夫五阴和合会妄想事物都有“自性”而且还会妄想这些事物的“自性”时刻都在迁变,也即凡夫五阴和合会妄想一切“无常”,而于如来境界诸物都“无我性”“无自体”“无自性”,“自性”都无何来“自性”之“迁变”,所以于如来境界没有“无常”。无常在佛的说法中,只是一个不了义的方便说法而已。 所以不能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9 但是,如来境界本质上又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不异”,原因是凡夫之“色受想行识”五阴皆是妄想,妄想之所以是妄想正是因为妄想本身本无所有。 凡夫的五阴妄想息后,正是如来境界。 凡夫不是妄想啤酒空瓶子里有啤酒白酒空瓶子里有白酒吗?凡夫一念清醒过来,知道了啤酒瓶只是个啤酒空瓶子里面没有啤酒,白酒瓶也只是个白酒空瓶子里面没有白酒,凡夫妄想息所见即是如来所见。因为凡夫无论妄想起还是妄想息,凡夫所见和如来所见一直等而无异。 凡夫妄想起时,也仅仅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所见和如来所见等而无异而已。凡夫妄想起时,凡夫所见也与如来所见等而无异不差一丝一毫,只是凡夫自己不知道而已。 所以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本“不异”,如果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异”的话,如来也就不能于六根起用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了。所以此处佛说“若异者,方便则空”。 所以说凡圣同居,迷悟两隔而已。如来和凡夫所见都是那个啤酒瓶子白酒瓶子,凡夫起妄想如来不起而已。 正是由于如来和凡夫所见都是那同一个啤酒瓶子白酒瓶子,所以如来才能起种种真实之用然后利用凡夫于此种种真实之用所生妄想来度化凡夫。 如果如来所见和凡夫所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如来为度化凡夫所作的种种就不能被称之为“方便”了。 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前面还有这样一句描述“如来”的经文,“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你们千万别以为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来境界六根就不起用了,如果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来境界“见精”不“映色”,“听精”不“映声”等等,那又要此“如来”何用?! 如果如来不能于六根起用,如果真如不能于六根起用,如果佛性不能于六根起用,那“如来”“真如”“佛性”这些称呼不全成龟毛兔角空谈戏论了吗? 凡夫之见闻觉知,其实就是如来,否则,如来不成了如同“兔角”“石女儿”这样的空谈戏论了吗? 如来佛性要靠实相去显现,明白了吗? 实相无咎,妄想为咎。 所以在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即是通过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向学人强调“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此句变化一下即是,“凡夫肉眼所见即是如来佛眼所见”。 我都把嗓子快喊哑了,你能听懂吗? 打着灯笼找灯笼,骑着牛找牛。
2637001351:还是有厉害的同学。
2637001351:要听懂可真不容易呢!
138xxxx3162:😄呵呵……老师,听懂了,就是做不到。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八品进行讲解。 我们看金刚经第十八品下一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shi。如来说是沙。 此句经文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恒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如来也说是沙子 吗?须菩提听了佛的提问后答复佛说,如是,世尊,恒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如来同样也说是沙子。 佛在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的这句提问,让很多学人觉得莫名其妙,佛为什么在问过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后,佛为什么突然要问须菩提“如来看恒河沙里的沙子也是沙子否”呢? 其实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问须菩提“如来看恒河沙里的沙子也是沙子否”这个问题,就是变相提醒须菩提,更是变相提醒后来的学人,你学佛千万不要高推圣境,你学佛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佛在此处通过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强调“如来看恒河沙里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是沙子”,就是要再次和你强调,“肉眼”与“佛眼”不二,你千万不要以为“肉眼”看的是一套东西佛眼看的是另外一套东西,其实“肉眼”所见与“佛眼”所见完全是同一个东西,只是“慧眼”未明时的凡夫不明白这一点罢了。 所以“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和后面紧接着的“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这个问题,二者之间逻辑上有非常紧密的承接的关系。 前面给大家讲过了,不仅“法眼”是“佛眼”,“肉眼”“天眼”同样是“佛眼”,不仅“慧眼”明时“肉眼”“天眼”是“佛眼”,凡夫“慧眼”未明时,“肉眼”“天眼”照样是“佛眼”不差一丝一毫,只不过此时凡夫“慧眼”未明,不知道自己“肉眼”所见与“佛眼”所见等而无异罢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2 你可能注意到一点了,就是我一直不说“慧眼”是“佛眼”,为什么呀?因为“慧眼”性质上与“肉眼”“天眼”“法眼”“佛眼”四眼不同,不管是妄想之“肉眼”“天眼”还是清净之“法眼”“佛眼”,它们指的都是见闻觉知之体验本身,“肉眼”“天眼”指的是“粘妄发光”时的见闻觉知本身,“法眼”“佛眼”指的是“妄灭纯真”时的见闻觉知本身,而“慧眼”指的是见闻觉知由“粘妄发光”向“妄灭纯真”转变时的那个“正智”导引。 所以“慧眼也是佛眼”这个说法逻辑上不通,就好像说“导航系统”是“目的地”一样逻辑上有点儿混乱。 就好比,“肉眼”是“起始地”,“慧眼”是正智之导航,依靠“慧眼”正智之导航,可以达于“佛眼”这个“目的地”,而一旦你到达“佛眼”这个“目的地”,你才如梦醒人发现“梦行千里还在原处”,原来“肉眼”之“起始地”就是“佛眼”之“目的地”,原来你无来无去无出无入,只不过以前身处如梦妄想自己不知道自己本来就在彼岸,只不过以前身处如梦妄想自己不知道原来所谓凡夫之妄想“此岸”本无所有。 你是在“打着灯笼找灯笼”,你是在“骑着牛找牛”。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3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你说“肉眼”是“佛眼”没有问题,你说“肉眼”是“法眼”也没有问题,你说“天眼”是“佛眼”也没问题,但你最好不要说“慧眼”是“佛眼”,因为说慧眼是佛眼逻辑上有点混乱,因为“慧眼”的所指在性质上和“肉眼”“天眼”“法眼”“佛眼”所指都不同。 所以,佛在此处说“如来看恒河里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是沙子”,就等同于再次强调“肉眼”即是“佛眼”“佛眼”即是“肉眼”。 “肉眼”所见和“佛眼”所见二者就差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妄想,而妄想之所以被称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所以我们说“肉眼”所见和“佛眼”所见丝毫不差等而无异。 所谓凡夫“肉眼”“自以为是”的妄想是指,凡夫看见恒河沙时,凡夫会起“我想”,凡夫会起“我在看”那种感觉,此即“人我”妄想。同时,凡夫会觉得眼根所现“沙子影像”并非仅仅是单纯的一个“沙子光影”,凡夫会认为此“沙子光影”是一个“实体沙子”,或者再经攀缘思索,凡夫会以为眼根所现之“沙子光影”是“实体沙子”于我的大脑引发的“映像”。 一般情况下,凡夫都会直接天然感觉“沙子光影”就是一个“实体沙子”,一般情况下凡夫不会直接感觉眼根所现之“沙子光影”是“实体沙子”于我的大脑引发的“映像”,凡夫第一下直觉不会想的那么曲折复杂。只有在被要求对“我看见了沙子”这个现象作科学解释时,凡夫才会攀缘思索说眼根所现之“沙子光影”是“实体沙子”于我的大脑引发的“映像”。 这种感觉“沙子光影”就是一个“实体沙子”这种感觉,就是“执法有我性”妄想。 “人我”妄想表达为“我”之妄想还好理解,但事物各有实体“自性”之妄想为什么又被称为“法我性”之妄想呢?这个问题和“我”这个汉字的本义有很大的关系。 “我”字,会意字,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我”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后引申作第一人称指代词“我”。 那么“我”字是怎么从表示一把有常常的柄和三个锋利刀刃的兵器演变为第一人称指代词“我”的呢? 冷兵器时代,战士往往通过挥舞手中的武器并高吼,来向别人示威宣示自己的存在,所以,看到空中有武器在挥舞,自然会令人联想到有人在“执持”着这件武器在示威宣示领地。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4 “人我”和“法我”这两个表达,我个人认为有点取“武器在挥舞”之“我”字的意思。 先说“人我”。 无论是眼看色相还是耳听音声,我们总觉得这个“能看”之能力和“能听”之能力都是“我”在统领“执持”着,就好像那个示威的武器无论怎么挥舞,都是“我”在“执持”着宣示存在一样。 “执持”,梵文的音译就是“阿陀那”,所以我们上次说解深密经里所提及的“阿陀那识”,指的即是金刚经里的“我想”妄想。 这是关于“人我”,也即所有的眼根取色、耳根取声等六根之体验,好像始终都有一个不变的、统一的“我”在统领执持,“看”是“我在看”,“听”是“我在听”,没有一点错乱,这个就是“人我”妄想。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人我”妄想之“我”字的运用,和“我”执持着武器挥舞宣示存在之“我”字的意思,还是很相吻合的。 再说“法我”。 “法我”之“法”字指的是六根之体验。 比如我们看见了恒河沙,我们总觉得我们所见之恒河沙之影像是外部有很多恒河沙之实体,这些沙之实体被我看见了,然后于眼根产生了恒河沙影像。 再比如我们一摸恒河沙,很细软光滑,我们总觉得我们手上传来的细软光滑的触觉是外部有很多恒河沙之实体,这些沙之实体被我触碰到了,然后于我引发了细软光滑的感觉。 所以无论是所见之恒河沙影像,还是所觉之细软光滑之触感,我们总觉得是同一个恒河沙实体引发的。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我们总觉得这个恒河沙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属性,这些很多方面的不同属性都同属于这同一个恒河沙实体,比如看起来黄色有光泽是此恒河沙于色彩方面的属性,摸起来细软光滑是同一此恒河沙于触觉方面的属性。所有不同方面的属性都同归于同一个实体,或者说所有不同方面的属性和合在一起定义了某一个同一个实体,这个就是“法有我性”。 “法有我性”当然是妄想,因为没有所谓的事物实体。 所以所谓的某物实体通过不同方面的同归属于自己的属性来宣示此实体的存在,和“我”挥舞着武器示威宣示存在还是有点类似的。所以妄想事物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我们称为“法有我性”妄想,此即“法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5 所以通过解释一下“我”这个汉字字义的由来,大家就能更好的理解经中所说的“人我”“法我”到底指的是什么了。 凡夫“肉眼”见恒河沙时,起“人我”执,起“法有我性”执,“佛眼”见恒河沙时,无“人我”妄想,也无“法有我性”妄想。 “一切法无我”是指你,不要把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清净之用关联起来从而妄想外部存在某个事物实体,你不要误以为这些六根之用皆是此实体所引发的。 所谓的某物实体根本不存在,但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却都是真实的。虽说某物实体根本不存在,但所谓的不同实体所对应的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真实之用也都是不同的。 比如,所谓的牛之实体根本不存在,但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时,有一套和“牛”这个称名相应的起用,同理,所谓的马之实体根本也不存在,但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时,也有一套和“马”这个称名相应的起用。 所以你千万不要说“佛眼”牛马不分。 “佛眼”观牛时,不起有“牛”之实体想,“佛眼”观马时,不起有“马”之实体想,但“佛眼”观牛时于眼根显现的是牛形光影,“佛眼”观马时于眼根显现的是马形光影,这个牛形光影和马形光影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佛眼”自然能够区分,所以“佛眼”是无分别而分别。 所以佛在金刚经第十八品通过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强调,“如来看沙子也是沙子”,也即,所谓“沙子”于“佛眼”显现的沙子光影,和所谓石头于“佛眼”显现的石头光影,二者显然不同,傻子都能于二者分辨清楚,“佛眼”难道还分辨不出“沙子是沙子”“石头是石头”? 可是,说“沙子是沙子”“石头是石头”也只是姑且这么一说,因为所谓的沙子也无沙子实体,石头也无石头实体,所以此处说“佛眼”看“沙子是沙子”“石头是石头”不是一般凡夫理解的那个意思。 我怕我空口给你说这些微妙深奥的东西你不信,我们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看看佛是怎么说“牛不是马”“马不是牛”的。 楞伽经云: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6 解: 这一段楞伽经的经文非常重要,如果你能把这段楞伽经理解了,那佛为什么在金刚经第十八品苦口婆心的说“如来说恒河沙也是沙”你就能理解了。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楞伽经经文。 先看第一句。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 这句经文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佛说,大慧,你们要明白,我平常常说的“法无我”之“无我”,指的是无“我性”。 “法无我”,即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我性”,也即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实体”之“质感”,也即事物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 此处此句“无我性是无我”,根据福建莆田广化寺勘梵文原文的意思是,“无我性者即一切法自体无我,非是他体。” 也即,此处佛澄清,佛所说“一切法无我”,指的是诸物都“无自体”,但虽然诸物都“无自体”,但诸物之间的差异还是有的,不能“此物”“他物”混为一谈。 比如我们说牛无“我性”,马也无“我性”,但你不能说如来在感知“牛”时和感知“马”时没有区别。 在探讨深层次哲学问题时,语言所能阐明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意会”必须要及时跟上来。 再看下句经文。 “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 这句经文佛说得就非常震撼了,一切法有“自他分别”之自性,无“自他分别”之他性,如牛马。 也即,牛有马所没有的独特特点,同时,马所特有的独特特点牛又没有。反之,马有牛所没有的独特特点,同时,牛所特有的独特特点马又没有。 大家这里注意佛法“名一义异”的问题,在此段经文中,佛法中我们平常所说事物各各自持之“自实体”之“自性”,此段楞伽经经文都表达成了“我性”。而此段经文此处“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之“自性”,指的不是“自实体”之“自性”,因为“自实体”之“自性”的意思在此段经文中用“我性”这个词表达,此段经文此处“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之“自性”,作一般意义上的“自他”之区别解。 也即,佛此处强调,大乘佛法虽然强调诸法“无我性”“性空”,但“性空”之“性”虽然中空欠缺,但诸法之“外表”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来境界里这些诸法“外表”之差异同样存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7 比如一个空的啤酒瓶子和一个空的白酒瓶子,凡夫执以为实,对两个酒瓶都向往得不得了,因为凡夫以为啤酒瓶子里有冰爽的啤酒、白酒瓶里有酱香的白酒,所以凡夫妄执两个空酒瓶各有不同之“实”并且于自己妄想之“实”心生分别之“取”。 而如来不同,如来以啤酒空瓶子观啤酒空瓶子,如来以白酒空瓶子观白酒空瓶子,由于如来能如实认知啤酒瓶子里根本就没有啤酒之实只是个啤酒空瓶子而已,所以如来能如实观啤酒空瓶子而不生“啤酒白酒”分别之取,同样的,由于如来能如实认知白酒瓶子里根本就没有白酒之实只是个白酒空瓶子而已,所以如来能如实观白酒空瓶子而同样不生“啤酒白酒”分别之取。 虽然如来无论是观啤酒空瓶子还是白酒空瓶子都不会生“啤酒白酒”分别之取,但是,此处是个啤酒空瓶子还是个白酒空瓶子如来还是明察秋毫的。 明白吗! 如果什么都没有无所区分,那何来“不要执以为实”这个说法? “不要执以为实”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妄执那些“表面的差异”为“实际的差异”,所以“不要执以为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隐含了“表面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的问题,“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换个表达意思可能会更清晰,就是佛问须菩提,“凡夫眼中的沙子,在如来眼里是不是就变成石头了,或者甚至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了?”须菩提答复佛说,“不会,凡夫眼中的沙子,在如来眼里还是沙子,只不过如来不执此沙子有自体而已。” 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佛和须菩提关于“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这个问题的问答虽然简单,但此简单问答表达的义理却极深极丰富。 沙子虽无自体,但沙子是沙子,如来境界里,沙子不是石头,沙子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就如同3D游戏里,眼前一下出现了一辆坦克,一转身,眼前一下又出现了一个山丘。3D游戏里的坦克虽无坦克之实体,山丘也无山丘之实体,但3D游戏中出现的坦克毕竟不是山丘,3D游戏中出现的山丘也毕竟不是坦克。 3D游戏是立体游戏,3D眼镜影像和身上的传感器触感要配合生游戏。游戏中出现坦克时,眼镜影像和身上传感器的触感是一套程序配合,游戏中出现山丘时,眼镜影像和身上传感器的触感是另外一套不同的程序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3D游戏中的坦克不是山丘,山丘也不是坦克,虽然3D游戏中坦克和山丘都无实体都是游戏中物。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8 回到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 看下句经文。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 此句经文佛再次确认说,大慧,比如不是说于如来境界牛有马性,也不是说于如来境界马有牛性,不是说于如来境界就牛马不分。其实,于如来境界,我们应该说牛马都“无我性”“无自体”,这种“无我性”“无自体”,不是凡夫所以为的那种“有”,也不是凡夫所以为的那种“没有”,所以于如来境界牛马皆“无我性”并不是说于如来境界牛马没有任何“自他之区分”。 与所谓不同事物相对应的,“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不同所谓事物之间也是不同的。比如,凡夫感知到牛时,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和凡夫感知到马时,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就各不相同,凡夫感知马时对应的有一套属于感知马的真如自性起用组合拳,凡夫感知牛时对应的有一套属于感知牛的真如自性起用组合拳。 所以此处说, “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 看下句经文。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此句经文佛苦口婆心再次重复说,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可是此“无我性但有自相”之义理极深,非愚夫所能理解,因为愚夫总是堕在要么执“有”要么执“没有”这样的妄想中于大乘“性空”法不了。 佛接着又说,大慧,我上面以牛马为例阐述的“无我性但有自相”的道理,其实就是大乘一切法“性空”、“无生”、“无自性”之不同说辞共同的内涵,你应该于此融会贯通明了,不要堕于名相于不同佛法名词生隔阂。 看下句经文。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 此句佛明确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之妄想境界,“非异非不异”。 佛解释说,首先,你也不能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之妄想境界完全相同,二者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凡夫五阴和合会妄想事物都有“自性”而且还会妄想这些事物的“自性”时刻都在迁变,也即凡夫五阴和合会妄想一切“无常”,而于如来境界诸物都“无我性”“无自体”“无自性”,“自性”都无何来“自性”之“迁变”,所以于如来境界没有“无常”。无常在佛的说法中,只是一个不了义的方便说法而已。 所以不能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置顶:9 但是,如来境界本质上又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不异”,原因是凡夫之“色受想行识”五阴皆是妄想,妄想之所以是妄想正是因为妄想本身本无所有。 凡夫的五阴妄想息后,正是如来境界。 凡夫不是妄想啤酒空瓶子里有啤酒白酒空瓶子里有白酒吗?凡夫一念清醒过来,知道了啤酒瓶只是个啤酒空瓶子里面没有啤酒,白酒瓶也只是个白酒空瓶子里面没有白酒,凡夫妄想息所见即是如来所见。因为凡夫无论妄想起还是妄想息,凡夫所见和如来所见一直等而无异。 凡夫妄想起时,也仅仅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所见和如来所见等而无异而已。凡夫妄想起时,凡夫所见也与如来所见等而无异不差一丝一毫,只是凡夫自己不知道而已。 所以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本“不异”,如果如来境界和凡夫五阴和合妄想境界“异”的话,如来也就不能于六根起用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了。所以此处佛说“若异者,方便则空”。 所以说凡圣同居,迷悟两隔而已。如来和凡夫所见都是那个啤酒瓶子白酒瓶子,凡夫起妄想如来不起而已。 正是由于如来和凡夫所见都是那同一个啤酒瓶子白酒瓶子,所以如来才能起种种真实之用然后利用凡夫于此种种真实之用所生妄想来度化凡夫。 如果如来所见和凡夫所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如来为度化凡夫所作的种种就不能被称之为“方便”了。 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前面还有这样一句描述“如来”的经文,“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你们千万别以为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来境界六根就不起用了,如果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来境界“见精”不“映色”,“听精”不“映声”等等,那又要此“如来”何用?! 如果如来不能于六根起用,如果真如不能于六根起用,如果佛性不能于六根起用,那“如来”“真如”“佛性”这些称呼不全成龟毛兔角空谈戏论了吗? 凡夫之见闻觉知,其实就是如来,否则,如来不成了如同“兔角”“石女儿”这样的空谈戏论了吗? 如来佛性要靠实相去显现,明白了吗? 实相无咎,妄想为咎。 所以在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即是通过和须菩提问答的形式向学人强调“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此句变化一下即是,“凡夫肉眼所见即是如来佛眼所见”。 我都把嗓子快喊哑了,你能听懂吗? 打着灯笼找灯笼,骑着牛找牛。
2637001351:还是有厉害的同学。
2637001351:要听懂可真不容易呢!
138xxxx3162:😄呵呵……老师,听懂了,就是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