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作为工程中普遍使用的材料,其组成包括胶凝材料(如水泥、石膏)、骨料(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和水。其中水泥、砂、石子、水是基础原材料,配合比设计需兼顾经济性和性能要求。
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涵盖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强度(抗压、抗拉)、变形(荷载与非荷载变形)及耐久性。抗压强度是核心指标,以立方体试块28天养护后的抗压值为标准,分为C30、C40等强度等级。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包括原材料质量、施工方法(搅拌、振捣)及养护条件(温度、湿度)。
配合比设计需通过水胶比控制(如0.58)和胶凝材料配比优化,确保强度和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性能的方法包括:采用高强度水泥、优化骨料级配、添加硅粉或钢纤维增强材料;施工中加强振捣密实;养护时按规范覆盖保湿(洒水、喷涂养护剂),普通硅酸盐水泥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其他品种则需14天。
抗变形性能的提升需限制水胶比、减少水泥用量、设置伸缩缝及钢筋配筋。耐久性改善需针对环境选择抗渗、抗腐蚀水泥,控制最大水胶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原材料质量(如禁用含氯离子海水)及施工工艺的规范性是保障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