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需综合考虑释放源等级与通风条件,首先按释放源等级(连续级、一级、二级)初步确定零区、一区、二区,再通过通风条件调整区域等级。混合物浓度稀释至爆炸下限25%以下为良好通风,75%以上为通风不良,局部机械通风可降低危险等级,但无法调整整体区域范围。
防爆电气设备类型包括隔爆型(D)、本质安全型(i)、增安型(E)等,其标志如Exd2BT3GB中,“Ex”代表防爆,“D”表示隔爆型,“2B”适用于特定爆炸性气体环境。保护级别分为MA、GB、DA等,对应矿井、气体、粉尘环境,设备选型需匹配危险物质类别与温度组别。
历年考题分析显示,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易混淆通风条件与释放源等级的关系。例如,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应划为零区,局部凹坑或障碍物需提高危险等级。实际案例中,防爆设备选型需考虑环境类别(如2C类氢气环境需匹配更高防护等级),错误选型可能导致安全隐患。
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受释放量、浓度、闪点及通风效率影响。释放量越大、爆炸下限越低、通风越差,区域范围越大。教材图示案例(如户外储罐)中,零区分布于液体表面,二区延伸至罐体外围,而坑洼处因气体积聚需局部提高等级,需结合危险物质密度与通风条件综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