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小电流通过人体时,主要破坏生物电平衡,引发组织变异,导致不同程度的刺激。心室纤维性颤动是致命的核心原因,表现为心脏每分钟颤动超过1000次,最终引发呼吸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能导致瘫痪,需注意电流除直接作用外,还可能通过神经系统间接损伤机体。历年考题常混淆心室纤维性颤动(原因)与呼吸麻痹(结果)的因果关系,需重点区分。
电流伤害的影响因素
电流大小、持续时间及途径显著影响危害程度。感知电流(成年男性1.1毫安,女性0.7毫安)和摆脱电流(男性16毫安,女性10.5毫安)的阈值存在性别差异。视颤电流在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为50毫安,短于周期时为500毫安。左手至胸部的电流途径危险系数最高(心脏电流系数1.5),因路径最短且直接作用于心脏。人体阻抗受电压、接触面积及湿度影响,干燥条件下100-220伏时阻抗约为2000-3000欧,潮湿或高温环境会显著降低阻抗。
触电事故特征与预防
触电事故多由错误操作、非专业人员操作低压设备或临时设备引发。夏季(6-9月)因潮湿高温、地面导电性增强及绝缘电阻降低,事故概率显著上升。事故分析需关注设备保护接地缺失、电器连接部位故障等隐患。历年真题高频考点包括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机制、电流途径危险性排序及人体阻抗变化规律,需结合案例强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