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化工业在技术突破与激烈竞争中崛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博士主导的高压合成氨装置技术,成为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核心成就,该技术后被命名为哈伯博士法,解决了氮肥短缺问题。拜耳、巴斯夫等企业为应对市场竞争,逐步形成化工垄断联盟,最终于1925年合并为德国最大化工企业IG法本,其托拉斯模式整合了研发、生产与销售资源。
1933年,IG法本与纳粹签订汽油合同,深度参与战备计划。合成燃料计划中的煤炭制油技术虽成本高昂,但在纳粹自给自足政策下获得支持。二战期间,IG法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旁建设合成橡胶工厂,利用集中营劳动力,并间接参与化学武器生产。战后纽伦堡审判中,法本高管因战争罪行被定罪,企业被拆分为拜耳、巴斯夫等公司。
卡尔博士作为技术先驱,晚年因道德困境陷入抑郁,其推动的合成氨技术虽奠定工业基础,却成为战争工具。IG法本的历史揭示了技术创新、商业垄断与政治权力交织的复杂性,其与纳粹合作的选择最终导向了企业与人性的双重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