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出家后因率性佛性屡犯清规,赵员外临别叮嘱其收敛性情,但鲁智深仍保持爽直天性。他回寺倒头便睡,拒绝参禅修行,与同修禅和子争论,将“善哉”戏谑为“团鱼”,展现反刻板的修行态度。长老以檀月之面为由宽容其行为,暗示鲁智深未来必得正果,体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禅宗理念。
文中借“磨砖成镜禅宗公案”探讨修行本质:怀让禅师以磨砖为喻,点醒道一法师“坐禅岂能成佛”,阐明禅宗不修之修的修行方法。苏轼《禅戏颂》以吃肉悟道为例,强调内心彻悟重于形式;尼采精神三阶段论则呼应禅宗“见山仍是山”的修行境界,揭示率性佛性与自然悟道的关联。
鲁智深看似粗放的行为暗合禅宗真谛,其“困睡饿食”的率性佛性与“丹水砍柴无非妙道”的修行观一脉相承,展现狂禅不拘形式的修行方法,批判刻意坐禅的虚伪性,最终指向“大道至简”的禅悟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