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推行的区域经济合作策略呈现出显著的战略调整特征,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等为代表。这些合作框架强调中国的主导作用,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构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中国经济实力向政治影响力的转化。与以往强调平等参与的区域合作不同,当前策略更注重选择性合作,优先将特定国家纳入中国主导的经济体系,形成辐射周边的“小多边”格局。
区域合作主导地位成为核心意图,中国不再掩饰其领导角色。通过推动交通网络外延、强化中央统筹协调,合作框架从地方性开放升级为国家级战略布局。例如,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南半岛高铁项目,均以中国为中心延伸利益链条,旨在构建覆盖亚洲大陆的经济网络。这种转变打破了长期遵循的“韬光养晦”策略,显示出更积极的战略进取姿态。
合作对象的选择性特征显著,中国优先与地缘政治利益契合的国家建立定向合作。如海上丝绸之路避开南海争议国家,聚焦战略支点区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锁定孟加拉湾方向。这种“小多边”模式既降低合作阻力,又强化了中国对区域合作规则的主导权,形成差异化参与体系。
互联互通成为区域合作的关键抓手,中央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取代了地方主导的边境贸易便利化。通过跨国铁路、油气管道等物理连接,中国将国内现代化交通网络向外延伸,推动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亚洲经济网络。这一进程既巩固了中央对合作框架的掌控,也为沿边省份创造了发展机遇,但需防范地方利益与中央战略的潜在冲突。
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意图的争议。尽管合作框架以经济手段推进,但“强者必霸”的现实主义逻辑仍引发周边国家对“势力范围”的警惕。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信任,既是区域小多边合作策略的挑战,也是检验中国战略转型成效的关键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