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关键战役中,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向李鸿章提出旅顺港存三大风险:日军陆路进攻威胁军舰、港口易被封锁、定远/镇远舰出港受限。李鸿章授权丁汝昌随机应变,北洋舰队撤离旅顺港时因维修未完成,勉强起航后试图与陆军协同作战,但陆军将领否决主动出击方案,导致海陆协同作战失败。南洋水师拒援,清军因开花弹不足仅用实心弹应战,旅顺炮台相继失守,日军攻陷后屠杀两万余人。
威海卫防御体系依托刘公岛炮台和天然海湾,但面临日军荣成湾登陆计划威胁。山东巡抚更替成为关键转折:原巡抚徐润与李鸿章配合默契,但李秉衡上任后因清流党与洋务派对立,拒绝支援淮军调度。李秉衡早年受李鸿章提拔后转投张之洞,被清流党推举后刻意与淮系对立,导致威海卫防御依赖的山东驻军无法有效调动,加剧威海危机。
日军占领旅顺后组建山东作战军,计划集中兵力登陆荣成湾摧毁北洋舰队。威海军港虽火力强大,但守军分属护军和绥巩军,兵力分散且缺乏机动支援。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仅能调度淮军,而山东巡抚李秉衡掌握省内其他军队却消极配合。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化,光绪帝听信清流党弹劾,质疑李鸿章能力,进一步削弱了威海卫防御的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