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当地居民两次目击活体龙类生物,并发现长约十米、带有双角的巨型骸骨。《盛京时报》详细报道了龙骨展览盛况,附有模糊照片显示长角骨骼,吸引数万人参观。尽管专家提出鲸鱼、原始牛或野马化石等解释,但鳞片、四爪及蛇形骨骼特征与这些生物不符,导致争议持续。2004年,目击者孙正仁捐赠保存63年的五块龙骨,但鉴定未能定论,实物遗失加剧事件神秘性。
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发生黑龙目击事件。渔民任殿元等人描述黑色巨兽形似蜥蜴,身长十多米,覆盖铁青鳞片,前额生短角。村民搭建凉棚并持续浇水救助,暴雨后黑龙消失,仅留深沟与腥味。目击者任青春通过信件与实地调查证实事件,并指出甲骨文中“龙”字形态与黑龙特征高度吻合。
后续科学调查由马小星等人主导,在肇源、扶余等地发现多名目击者,确认伪满时期陈家围子救龙行动的真实性。相关研究著作《一种为名的动物》从科学角度分析坠龙事件,结合古籍记载与实物考证,但终因缺乏关键证据,坠龙现象仍被归为历史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