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曾想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主播: 刘昕讲堂
最近更新: 6小时前时长: 08:21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野史秘闻趣闻奇闻档案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元世祖忽必烈东征

# 元军东征日本战役

# 白朴木兰花慢词解析

# 元代遣使通好日本

# 元军海上征战失败原因

# 汉代伏波将军典故

# 马援薏苡之冤隐喻

# 汉代倭奴国朝贡历史

# 元军遭遇海上风暴覆灭

# 元军内部猜忌失和

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前,曾试图通过元代遣使通好日本,延续汉唐以来中日关系的名义臣属传统。至元三年至九年间(1266-1269),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臣渡海,要求日本纳贡,但或因风浪阻隔,或因日本拒绝回应而失败。日本更明确拒绝称臣,促使忽必烈放弃外交手段,转向军事行动。
元军东征日本战役共有两次:第一次(1274年)由蒙古、高丽、汉将联合率军攻占两岛后蹊跷撤军;第二次(1281年)因海上风暴导致战舰覆灭,十万大军未登陆便全军覆没。史载元军海上征战失败原因包括将领不和、指挥混乱,以及天灾影响,但具体细节至今存疑。
白朴木兰花慢词解析中,以汉代伏波将军典故暗喻元军困境。词中“薏苡又何冤”借马援薏苡之冤隐喻元军内部猜忌失和,暗示将领争权导致军心涣散。这一评价与史书所述元军诸将矛盾、群臣谏阻东征的记载相呼应。
倭奴国朝贡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光武帝赐封“倭奴王”,唐代后日本自立门户。白朴词中“倭奴抗衡上国”既指元代中日冲突,也暗含对日本脱离中原王朝体系的不满。
元世祖最终因群臣反对、客观条件限制放弃再度东征。元代文人如白朴在词作中感叹战争徒增伤亡,认为跨海征伐得不偿失,侧面反映元朝对海上征战的战略局限与反思。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