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三幺五晚会曝光多款低价假酸奶产品,涉及虚假信息标注行为。这些产品包装上突出“酸奶”字样,但实际为含乳饮料或风味饮料,蛋白质含量不达标,部分仅为国标三分之一。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涉嫌欺诈,例如“尊目新西兰酸奶”生牛乳含量仅10%,实际为添加化学甜水添加剂的低成本假酸奶生产,成本不足0.5元/瓶。
涉事企业通过更换标签、擦边营销逃避监管。山东某厂商仓库存有200余套标签,河南某企业直言销售“擦边产品”。报道涉及的7款产品中,6款已连夜下架。假酸奶产业链以零七奶粉、白砂糖及12种科技套餐添加剂调配,模拟奶香和浓稠质地,出厂价0.7元/瓶,终端毛利率高达900%,主要销往四五线城市。
老人小孩健康隐患突出,成为重灾区。70岁崔阿姨误购高价“进口酸奶”后发现实为糖水;孕妇张女士饮用“孕妇专用酸奶”后确诊妊娠糖尿病。检测显示,假酸奶含糖量高达12g/100ml,超过可乐,且山梨酸钾等防腐剂含量逼近上限。
食品专家建议,消费者需认准“发酵乳选购标准”:查看包装是否标注“发酵乳”,蛋白质含量需≥2.3g/100g,并避免含“风味”字样的产品。普通发酵乳以生牛乳发酵制成,无添加剂,而风味酸奶常添加糖分及增稠剂,营养价值差异显著。此次事件暴露的食品安全漏洞,引发对行业监管及消费者教育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