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幼年随母亲在信阳光山一带乞讨。他常与伙伴在光山城东南关渡河畔嬉戏,以肢体摆出“太”“天”等字,预言自己将成为太子和天子,展现其豁达性格与领袖气质。
朱元璋童年讨饭经历中,光山人多次施以援手。刘豫等当地百姓常接济母子二人,甚至邀请其进屋歇息。这段经历让他铭记光山人的善意,成为其称帝后对光山区别对待的情感根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早年遭南京城南某富户驱赶,愤而下令江南地区禁设门框。这一门框禁设风俗延续至今,而光山因曾善待他,建房仍保留门框,形成鲜明对比。
传说中,朱元璋流落光山时因饥饿晕倒,刘姓夫妇煮大麦仁饭救急。称帝后他命人复煮此饭,却觉滋味不如当年,悟出“渡鸡好下卖人饭”的道理,最终奖赏刘氏夫妇,体现其知恩图报的性格。
朱元璋的民间轶事与其真龙天子身份紧密关联,如金口玉言、严厉法治等传说,既反映其从布衣到帝王的传奇色彩,也揭示了历史背景下百姓对帝王性格的朴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