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元年关中饥荒惨状
永春元年(682年),大唐遭遇严重生存危机,关中与山南二十六州爆发大规模饥荒,长安城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烈景象。李治被迫迁都洛阳,途中因仓促迁徙导致士兵大量饿毙,尸骸遍野的景象加剧了社会动荡。
奉天宫营建争议与嵩山封禅计划
在饥荒未解之际,李治执意推动嵩山封禅计划,下令于嵩山南麓营建奉天宫。面对凤鸣朝阳谏臣李善感的激烈反对,李治仍坚持工程,此举引发朝野震动。永春二年(683年),李治抱病赴奉天宫筹备封禅,终因身体恶化被迫中断计划。
李治病危遗诏与道观扩建工程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改元后启动全国道观扩建工程,要求每州按等级增建道观,总数近千所,延续其道教推广大使的身份。同年十二月,李治病逝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临终前颁布遗诏命太子李显继位,同时赋予武则天辅政大权。
武则天掌权伏笔与政局转折
李治遗诏中"军国大事不决者取天后处分"的托孤决策,为武则天后续掌控朝政埋下关键伏笔。其晚年面对饥荒、病痛与权力交接的多重压力,既展现了帝王的固执坚持,也暴露了统治危机,最终通过遗诏安排改写了唐朝权力格局,开启武则天时代的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