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所得税:境外公司境内收钱,到底怎么交税?
居民企业≠中国注册
某外资企业注册在开曼群岛,但实际总部在上海陆家嘴管理全球业务。这种企业依然被判定为居民企业,需要进行居民企业全球所得税缴纳,就全球所得缴纳25%企业所得税。会计常见的错误认知是"外资=非居民",实则关键看实际管理机构是否在国内。
机构场所≠实体办公室
法国某设计公司在北京某共享空间租用临时工位开展项目,这种“虚拟办公室”涉及虚拟办公室税务认定标准,仍构成机构场所,其在华设计费收入需按25%税率缴税。实务中常误以为必须租用固定场地才算机构场所。
代扣代缴的致命盲区
韩国某游戏公司未在华设机构,但通过App Store向中国用户销售游戏道具。这类跨境数字服务涉及跨境数字服务代扣所得税,其收入需按10%预提所得税,但90%企业错误认为"无实体=不缴税"。
二、工资vs劳务报酬:多发1元多缴5000的魔鬼边界
劳动合同=工资的关键证据
某公司用劳务合同支付总监年薪80万,被稽查要求按劳务报酬补税17.2万。核心区别在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这体现了劳动合同与社保个税区别。
营销奖励的"双面身份"
保险业务员的基本工资属工资薪金,但超额业绩奖励涉及超额业绩奖励计税方式,可能被认定为劳务报酬。某保险公司因此被追缴个税差额38万元。
董事费的隐藏陷阱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董事费属于劳务报酬,但兼任管理职务的高管薪酬属于工资薪金。某教授同时担任3家上市公司独董,误将12万收入按工资申报,补税+滞纳金超2万。
三、经营所得:个体户的5个"隐形地雷"
家庭消费的致命转化
某餐饮个体户用经营资金给女儿买婚房,税务稽查将86万购房款视同经营所得,补缴个税17.2万。
车辆使用的"三七法则"
建材店老板用公司名义购车,70%时间接送客户、30%用于家庭。税务机关允许扣除70%对应支出,剩余30%按经营所得计税。
转租房屋的二次课税
王某将租来的商铺转租,每月赚取差价5000元。这属于财产租赁所得,需按20%税率缴税,但90%个体户误计入经营所得。
四、跨境个税:183天规则的生死线
出入境当天的"24小时法则"
英国工程师汤姆2023年累计居留182天,但最后一次入境当天23:50抵沪,该日不计入居住天数,成功避免居民纳税人身份。
境内发薪的切割技巧
某外籍高管月薪拆分为境内工作20天对应薪资+境外工作10天薪资,后者可享受免税待遇,节税效果达40%。
股权激励的"双重判定"
新加坡籍员工获得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行权时需同时满足工作地规则(境内工作满183天)和任职期限规则(期权授予后工作满5年)才能享受优惠税率。
五、稽查重灾区:利息股息红利的三大高危操作
股东借款的"365日魔咒"
某公司2023年1月1日借款给股东200万,2023年12月31日还款,仍被认定"跨年占用",视同分红补缴个税40万。
设备租赁的"转化游戏"
机械厂老板将设备以1元/月租给公司,税务机关按市场价20000元/月核定租赁收入,补缴个税4.8万。
境外分红的"穿透原则"
境内个人通过香港壳公司取得美国公司分红,税务机关穿透认定实际来源于境外,仍按20%征收个税,某案例补税达1200万元。
还在为考博乐CPA税法考试发愁吗?众多听众反馈,听完这系列音频后,对税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了质的飞跃,备考更有方向和信心了。这音频有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体验,专业讲师清晰、生动的讲解,就像在你身边一对一辅导。比如在讲解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复杂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
在这里,你能深入学习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与税率,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核心考点。如果你想在备考路上少走弯路,提升学习效率,不妨点击音频,开启你的高效备考之旅,让自己离成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