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在2025届校园招聘中发布喜报,称收到近120万份简历,提供1730类岗位并计划录用约8000人。这一校招数据引发广泛关注,其录取比例悬殊(约150:1)成为舆论焦点。企业通过强调简历数量彰显自身吸引力,但被质疑将求职者的竞争压力转化为宣传素材。
舆论批评集中于企业宣传方式与就业压力的矛盾。网友认为,在青年就业困境凸显的背景下,企业以“超百万简历投递”作为喜报,缺乏对求职者困境的同理心,被指“用他人痛苦营销”。部分观点指出,此类数据可能加剧社会对就业市场竞争的焦虑情绪。
从社会学视角看,德国学者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分析提供了框架。当前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个体化生存策略需转向系统性创新。中核集团事件被视为时代转型期的压力测试,反映规模竞争向价值重构的潜在转折。
争议核心在于企业宣传人文缺失。批评者强调,简历不仅是数字,更承载青年职业迷茫与期待。舆论呼吁企业在展现竞争力的同时,需平衡数据呈现与人文关怀,避免因过度强调“校招录取比例悬殊”而忽视对求职者个体价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