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通过改革措施挽救了濒临危机的奥运会。面对蒙特利尔债务危机和洛杉矶奥运会抵制事件,他推动电视转播权商业化,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并积极改善国际关系。这些举措为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奠定了基础。
1978年,萨马兰奇首次访华,目睹改革开放前的北京。他支持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提出中国台北奥委会改名的折中方案。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金牌零突破,萨马兰奇亲自颁奖,称中国为“患难之交”。
北京申奥成功历程充满波折。1993年首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后,中国于2001年再次申办2008年奥运会。萨马兰奇公开支持,称其最大心愿是让中国举办奥运会。最终,北京成功获得举办权,回应了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历史意义。
萨马兰奇卸任后仍关注中国,其纪念馆落户天津,纪念他与中国的情谊。其子小萨马兰奇延续合作,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见证双奥之城北京成就。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印证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城市血脉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