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04:第九品小乘作我证想废功德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7:1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9条评论
心和

心和:往生极乐世界,无生而生,若执“无生"和有生,仍未明心见性,往生相里仍需佛菩萨耳提面命。

2022-02-2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讲解金刚经第九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 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2020-05-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预流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果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预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何以故。世尊。诸预流者无少所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世尊。若预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一来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果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一来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一来之果。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证一来性。故名一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不还者颇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果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不还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不还之果。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证不还性。故名不还。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诸阿罗汉颇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阿罗汉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何以故。世尊。以无少法名阿罗汉。由是因缘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如是念。我能证得阿罗汉性。即为执我。有情。命者。士夫。补特伽罗等。所以者何。世尊。如来应正等觉。说我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世尊。我虽是阿罗汉。永离贪欲。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世尊。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永离贪欲者。如来不应记说我言。善现善男子。得无诤住。最为第一。以都无所住。是故如来说名无诤住无诤住。

2020-05-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不知道大家读金刚经读到第九品会是什么感受。或许有人会觉得金刚经里突然出现一段讲解声闻四果的经文让人感到很突兀,本来正在讲着大乘菩萨乘呢,为什么忽然会讲声闻四果呢? 其实金刚经的主旨在金刚经全经里是一以贯之的,佛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的事例,可以说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这个大乘佛法的主旨。也即是,虽然说金刚经第九品是在讲小乘四果,但是,它的本质目的,还是想要突出大乘佛法的主旨。 那么这个大乘佛法的主旨是什么呢? 金刚经里这个大乘佛法的主旨就是,那个无上正等正觉之如来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也即,只要你做到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除尽无余,此四相颠倒妄想除尽无余之状态就是如来智,此四相颠倒妄想除尽无余之状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为什么佛要反复强调那个无上正等正觉之如来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呢? 因为这种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状态非常微妙,此状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且这种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状态,语言非常难以表达,因为你只要有丝毫的境界可到达,你只要有丝毫的你以为的清净境界可证,此时你仍然堕在“寿者想”里,此时你仍然是“我想”、“人想”意犹未尽,只不过学人堕在“寿者想”之清净境界里时,那个“我想”、“人想”比较隐秘,和那个凡夫那种粗显的“我想”、“人想”有些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前面第44期至第47期分别讲解“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的四期内容非常的重要,大家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因为金刚经全经讲的就是要破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这四种妄想。 同样的,前面第48期的内容也很重要,在那期内容里,我们着重解释了佛在圆觉经里的警告。佛在圆觉经里警告,如果修行人不能准确理解“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的内涵,如果修行人不能明白破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才是大乘佛法修持的核心,那么这样的修行人非常容易得少为足,说病为法。

2020-05-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比如圆觉经云: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解: 这三句经文就说得很严重了。佛在这里强调了了彻“四相”对正确修行的重要性。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你只要不明白什么是“我相”,你就不能明白金刚经第七品里“无为法”指的是什么,你不懂“无为法”指的是什么,那你动念息念皆为有为法,都在给那个“我执”打工。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也就是很多人不明白,最后那个彻证“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或者“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也即是,你只要有任何的“我证”、“所证”,你只要有任何的“我有个清净境界在证着”,你都没有彻证。 所以楞伽经里说“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真正归家稳坐后,如心经里所说“无智亦无得”,哪有什么涅槃可得?哪有什么佛可成?哪有什么证了悟了? 真正的涅槃之时,“我想”、“人想”妄想皆已除尽无余,没有任何的“我”、“我所”之对待妄想,既然没有“我想”、“人想”,既然没有“我”、“我所”之对待妄想,那涅槃之时,何来“我能证”之“我”?又何来所证之境界。 所以涅槃之时,反而没有任何的“我证”、“所证”,一切如如。 也即,没有个我能证得清净境界的“我”,也没有个清净境界可证,那这样的一个“没有境界的境界”,总得起个名字吧,否则所有的人说法说到这里都得闭嘴,为了让说法的人说到这里不至于闭嘴,所以佛勉强给这种“没有境界可证之境界”安立了一个名字,叫“大涅槃”。

2020-05-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这个“大涅槃”的内涵有点绕,“没有境界可证之境界”即是大涅槃,虽然这句“没有境界可证之境界”表达起来有点绕,但是只要你是真心求法,不是要堕在文字里无休止的辩论,那么我给你说一句“没有境界可证之境界”,你真心体会,那个“大涅槃”的味道你是能够领略一二的。 这些微妙的表达,不适合那些喜欢堕在文字游戏里拼命辩论的人,堕在文字游戏里无休止的辩论,“如象溺深泥”,是法不能了。 那么什么是“没有境界可证之境界”?就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这个核心微妙处你不明白,对不起,你没有出头之日。 悲哀的是,很多的修行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修行以所谓的清净境界之“修行功夫”为极致追求,并以此为荣。 你靠所谓的“修行功夫”维系的那个清净境界能帮你破除“我想”、“人想”?我是不信的。 如果靠所谓的“修行功夫”维系的那个清净境界就能帮你破除“我想”、“人想”,那就没有声闻乘境界和如来境界之区别了,那佛就不会告诉你要悲心大发去行布施了,那佛就不会告诉你要发起慈悲心去度众生了。 如果靠所谓的“修行功夫”维系的那个清净境界就能帮你破除“我想”、“人想”,那就没有“会变易坏失的暂时清净”和“如金刚般坚固的究竟清净”之区别了。 你怜悯众生之大悲心不起,正智慧不开,任何力量都无法破除“我想”“人想”之顽固妄想。只有正智慧照亮下的大悲心水,能够熄灭“我执”之妄想烈焰。 所有觉得我涅槃了、我清净了、我证果了这种状态,其实都是在给“我执”打工,所有觉得我证了、我悟了,都是在给“我执”打工,都在认贼为子。那么你认贼为子的话,你自性的那个摩尼宝珠怎么能显露它那个浑然天成之妙德莹然呢? 圆觉经又云: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这一句经文等于是佛正面批评那些于大乘佛法正法不明、得少为足、拿个清净境界当大涅槃的人。 佛说,你这种单一靠修持功夫维系的所谓“自清净”境界,驴头不对马嘴,你根本不知道大乘佛法的枢要在于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你修行所依的法理都不对,你这种有个自清净境界自居其中的索求,与大乘佛法的出离之道南辕北辙,你这种状态离大涅槃还有十万八千里,因为你这种状态根本没有触及“我想”妄想的根本。

2020-05-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圆觉经又云: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这句经文佛又不厌其烦的明确强调,你不除“我想”,任你百般能耐,都逃不出“我执”的掌心,更不能入清净觉。 圆觉经又云: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在这句经文里,佛等于又再次强调,修行之前,一定要先明理。你正法不明,“说病为法”,耽着于所谓的清净境界误以为大涅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样虽然你在修行上也不可谓不精进,但这些几乎南辕北辙的努力,除了“增益诸病”,并无真实的益处,这些方向本身错误的努力,是不可能让你入清净觉的。 所以,鉴于“末世众生说病为法”错乱修习的乱象,再对比大乘佛法出离之路之微妙难解,我们就不会奇怪佛为什么在金刚经第九品,突然和须菩提探讨起声闻四果的境界问题了。 佛在金刚经第九品的说法等于是以退为进。 佛在金刚经里所有的说法都是为了彰显大乘佛法正修行路,而这个大乘佛法正修行路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任何阶段都不能有“我证”、“所证”之对待,因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才是那个如金刚般坚固的究竟最终归趣。 所以,佛在金刚经第九品里,话锋一转,问本身就是声闻乘出身的须菩提,问他声闻四果在各自阶段性的修持境界上,能作“我证了某果位”想吗?大家读了金刚经第九品就知道了,答案显然是“不能”。 也即,即使是没有太大追求,只追求声闻乘的自了汉之清净境界,你在上升的道路上,于每个阶段性的果位上,你都不能有阶段性的“我证了某果位”想,因为只要你作“我证了某果位”想,你就会前功尽弃,自费功德。 也即,且不说大乘之正修行路,即使如声闻乘之小乘修行路,你都不能作“我证了某果位”想,你这样“我想”一动,前面的修行都会前功尽弃、自费功德,关于这一点,楞伽经上有一段经文说的非常明白。

2020-05-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楞伽经云: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也即是,后面我们马上会讲到,声闻四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断了“身见”之结、“疑相”之结、“取戒相”之结,因此声闻乘能做到“贪痴不生”,因此声闻四果都已经跻身圣人之流,所以声闻四果可以统称“入流”,也即“须陀洹”。也即此处“须陀洹”是指广义的“入流”,是统指声闻四果,指的并不仅仅是狭义的声闻初果“须陀洹”。 这段经文是在强调,虽然声闻四果都有个共同特点,也即他们都断除了“身见”、“疑相”、“取戒相”三结,但是,虽然是这样,虽然他们确实是断除了“身见”、“疑相”、“取戒相”三结,但声闻四果不能作“我断除了三结”想,只要他们一动“我断除了三结”这个念头,马上会有二过失应现,一是马上又会重新堕落回“身见”之中,二是,随着重新堕落回“身见”,之前已经断除的诸结又会死灰复燃。 所以佛在楞伽经里明确说,“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那么楞伽经的这句经文表达的核心思想,其实正是金刚经第九品表达的核心思想。 所以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出,楞伽经和金刚经这两部经是交相辉映的,禅宗拿这两部经来印心不是偶然。 而金刚经在第九品谈甚至是小乘修行都不能有“我证了某果位”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就小乘修行的问题谈小乘修行的问题,金刚经是般若类的经,金刚经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彰显大乘正修行路,所以此处金刚经第九品佛谈甚至是小乘修行都不能有“我证得了某果位”想这个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佛在此处谈甚至是小乘修行都不能有“我证了某果位”想这个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要告诉你,小乘尚且如此,大乘更无“我证”“所证”。 所以金刚经第九品的内容,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 往前,金刚经第九品的内容,呼应金刚经第七品的内容: “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 往后,金刚经第九品的内容,为金刚经第十品的内容做铺垫,金刚经第十品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所以佛在金刚经里的说法一以贯之,气势如虹,你觉得金刚经不连贯、连不上,是因为你没有读懂。

2020-05-1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