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20:第十四品区分相想经义更显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4:3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2条评论
137xxxx5049

137xxxx5049:老师,没一期都没漏哦,谢谢你的付出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开始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尔时具寿善现。闻法威力。悲泣堕泪,俯仰扪泪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极希有。善shi。如来今者所说法门。普为发趣最上乘者作诸义利。普为发趣最胜乘者作诸义利。世尊。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世尊。我今闻说如是法门。领悟信解。未为希有。若诸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当于如是甚深法门。领悟信解。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彼诸有情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所以者何。世尊。诸我想。即是非想。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诸佛世尊离一切想。 作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不惊不惧。无有怖畏。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善现。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故名最胜波罗蜜多。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最胜波罗蜜多。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复次善现。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忍辱波罗蜜多。何以故。善现。我昔过去世。曾为羯利王断肢节肉。我于尔时都无我想。或有情想。或命者想。或士夫想。或补特伽罗想。或意生想。或摩纳婆想。或作者想。或受者想。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何以故。善现。我于尔时若有我想。即于尔时应有恚想。我于尔时若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于尔时应有恚想。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五百生中。曾为自号忍辱仙人。我于尔时都无我想。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我于尔时都无有想。亦非无想。是故善现。菩萨摩诃萨远离一切想。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何以故。善现。诸有所住。则为非住。是故如来说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复次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那么很显然,金刚经第十四品经文非常长,需要解释的点也比较多,估计我们需要几期音频才能把金刚经第十四品完整的讲解完。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十四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具寿善现。闻法威力。悲泣堕泪,俯仰扪泪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极希有。善shi。如来今者所说法门。普为发趣最上乘者作诸义利。普为发趣最胜乘者作诸义利。世尊。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 这句经文文义较直白。这句经文有几个点大家要注意一下。 从金刚经第十四品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出,须菩提在金刚经中听佛讲法至第十四品处,须菩提已经开悟了。金刚经第十四品的开头,即是须菩提开悟后,发自内心的赞叹大乘佛法之殊胜。 很多人常常会问,开悟后是什么样子啊什么感受啊?金刚经第十四品须菩提的样子就是开悟后的样子,“尔时具寿善现。闻法威力。悲泣堕泪”,须菩提明白此事后,哭了。 开悟后“悲泣堕泪”,是大多数开悟后的人会经历的情绪,此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有须菩提开悟后是这样。 比如楞严经云: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阿难整衣服。望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从这段楞严经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开悟是生命旅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开悟后离“彻证”虽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也即,就好像一个人因事离家远游,虽然他还未能真正返家,但他此时一点也不惊慌一点也不迷茫,因为虽然他还未能还家,但家在何处回家的路他已经看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归家稳坐只是个早晚的事情。“开悟”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还没有亲身“彻证”,但正修行路已经“得无疑惑”,所以只要你开悟,然后如法修行,后面的“彻证”也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开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通达般若波罗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开悟即是通达般若波罗蜜。 开悟,等于是明白了关于生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开悟后,世界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所谓的时间、空间,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所以,开悟后,开悟的人心里面首先的是有一份庆幸和欣慰,此即此处阿难开悟后感到“悲欣交集”之“欣”。 那么,既然“开悟”这么好,又何“悲”之有呢?为什么又“悲”“欣”交集呢? 为什么开悟后会悲欣交集呢? 不知道为什么,但事实确实如此,明白此事后,开悟的人心情往往非常沉重,有时甚至会像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须菩提一样,会“悲泣堕泪”。 开悟之后的悲,很可能是人的天然之悲悯心。 因为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开悟的,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如楞严经所云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你善业不足,你开个什么悟。你心里面全是自私自利,你不可能开悟。 所以能开悟的人,往往悲心比较重,而他开悟后,明白了此生命之秘密,又想到很多其他人还如梦中迷人,不明白此事,此开悟之人心里除了欣慰之外,还会有一份沉重和责任感,就如此段楞严经经文阿难所说的话,“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所以诸位,你开悟后,你会“悲欣交集”,你开悟后,你甚至会像须菩提一样,“悲泣堕泪”。 总之,你开悟后,你往往笑不出来。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开头这句经文就是说,须菩提,闻法威力使然,“悲泣堕泪”哭了,哭过后,擦干泪对佛说,世尊,您今日所说法门,甚奇希有,最极希有,您今日所说法门,是为最上乘最胜乘根器之人而说,自我修行起境界以来,从来没有听闻过如是法门。 再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句经文。 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 此句经文是须菩提继续对佛说,世尊,如果有人“闻说如是甚深经典”,能生“真实想”,当知此人成就最胜希有功德。大家注意此句经文此处“生真实想”不是指“听闻金刚经后相信金刚经中所说言教真实不虚”,此句经文此处“生真实想”是指生“法眼见实相”之“如如智”。 此处须菩提说完“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这句话后,须菩提又作了一个专门的说明,须菩提说,“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也即,此处须菩提说完“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这句话后,须菩提又解释说明说,世尊,我此处所说的“真实想”,其实指的是凡夫诸“想”皆除尽无余之后没有任何“想”的“非想”状态,因为我知道为了交流起来显的简洁,如来有时会把诸“想”皆除尽无余后的“非想”状态直接说成“真实想”。 也即此处“真实想”,其实指的就是没有任何妄想之“想”,所以此处“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之“非”字,作“排除掉”“排遣掉”义解,此处“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之“非”字,不作“虚妄不实”义解。 因此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并不符合我们之前所讲的“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二者看起来有点像,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前者并不符合后者之固定句式。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中佛所说的“XX”和“非”所非的“XX”要完全相同,而且“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中“非”字,作“虚妄不实”义解。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经文是“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经文不是“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真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 所以金刚经这些细微的地方大家一定要体察清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后面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这句经文的表达手法,与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的表达手法类似。等后面讲到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时,我们再来详细得讲“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这句经文的含义。 回到金刚经第十四品这句经文本身。 须菩提此处前半句说,如果有人,听闻了金刚经,如果根器很利,马上能生“真实想”,那这样的人非常了不起成就了最胜希有功德。 须菩提后半句紧接着解释说,为什么有人听闻金刚经能生“真实想”,我们就说这样的人成就了最胜希有功德呢?因为此处“真实想”,其实指的正是凡夫“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诸“想”皆已除尽无余的那种“非想”状态,“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诸“想”皆已除尽无余之“非想”状态就是大涅槃,当然殊胜。 所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就是,所谓的“真实想”,指的其实是各种妄想之“想”除尽无余之“非想”之“如如智”,只不过为了与凡夫的各种妄想形成简练的对比,所以佛此处使用了“想”字前面直接加定语“真实”这个表达。 也即,如果说“如如智”,你不太好直接简单地和“妄想”作对比,如果说我说“真实想”,哎这个“想”是“真实”的,“真实想”,你就便于和“妄想”作对比了,但其实呢,这个“真实想”,指的是“妄想”之“想”皆已除尽无余那种“如如智”的状态。 也即,虽然“真实想”这个表达带了一个“想”字,但大家应该明白,此处“真实想”的内涵指的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非想”之如如智,所以我们说如果有人听闻金刚经能生“真实想”,此人成就最胜希有功德。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下面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这句经文玄奘法师、真谛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三位法师的翻译。 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为: “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 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为: “世尊。当知是人。则与无上希有之法而共相应。闻说经时能生实想。世尊。是实想者。实非有想。是故如来说名实想。说名实想。” 从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和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可以看出,他们两位的翻译经义都很明白,而且他们两位的翻译用字上都选择用“想”字,玄奘法师措辞上是“真实想”,真谛法师措辞上是“实想”,但无论是玄奘法师的“真实想”还是真谛法师的“实想”,他们两位这两种表达的中心字都是用了“想”字。 再看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首先,至少从我个人的感觉上来说,鸠摩罗什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没有玄奘法师和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翻译容易理解,因为鸠摩罗什法师金刚经的译本,不区分“相”字和“想”字。 别的法师译本里用“相”字的地方,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用了“相”字,别的法师译本里用“想”字的地方,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还是用了“相”字,所以我们说,鸠摩罗什法师金刚经的译本,不区分“相”字和“想”字。 比如金刚经第五品那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为: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再看玄奘法师译本不同处翻译上的不同处理。 比如金刚经第五品那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本为: “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本为: “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

2020-11-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玄奘法师金刚经的译本,在金刚经第五品处,该用“相”的地方他就用了“相”,而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该用“想”的地方他就用了“想”,这样翻译时用字上把“相”和“想”准确的区分开来,于学人准确理解把握金刚经经义大有裨益。 真谛法师的译本也是一样的,在金刚经第五品处,该用“相”的地方真谛法师就用了“相”,而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该用“想”的地方真谛法师就用了“想”。 比如金刚经第五品那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本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本为: “世尊。当知是人。则与无上希有之法而共相应。闻说经时能生实想。世尊。是实想者。实非有想。是故如来说名实想。说名实想。” 由于真谛法师金刚经译本也把“相”和“想”作了区分,所以真谛法师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经文经义把握起来也相对容易。 那个翻译最忠于梵文的岌多法师的译本,金刚经不同处也是区分了“相”字和“想”字的,因此结合玄奘法师、真谛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本来看,世尊在讲说金刚经的时候,不同的语境里,世尊在用字上确实区分了“相”字和“想”字,只不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作了简化处理,金刚经全经不管世尊说法时用的是“相”字还是“想”字,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统一翻译成了“相”字。 我个人是不同意鸠摩罗什法师翻译金刚经时所采用的这种简化处理手法的。“想”字表达的意思和“相”字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些微妙区别的,我认为一个好的金刚经译本,应该让读者能够体察到世尊说法时不同语境里那些细微的意思变化。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很多地方我们对鸠摩罗什法师金刚经译本的批评不是无病呻吟,我们是读鸠摩罗什法师金刚经译本确实吃了苦头,才自然而生这些批评和感慨。 有时读金刚经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本,有些经句经义完全不知该如何定夺,而一看玄奘法师、真谛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本,经义马上变得清晰很多。 所以读经,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

2020-11-27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