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11:第十三品此性空解混淆视听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9:5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24条评论
151xxxx5986

151xxxx5986:如果实相是自心现受用、是自心现量,那fo把这两个名词展开解析明白不就行了?三藏十二部经说了那么多其他的,为什么真正的实相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形成的,这两个词究竟有什么具体所指,不讲解清楚呢?只能让我们从字面意思去体会呢?

2022-01-03
151xxxx5986

151xxxx5986:老师,我从网上搜到生如法师讲的“自心现量”的讲解。看完我迷惑了:(1)原来学到的是:实相就是自心现量,即真如自性在五根起用呈现的清净见闻觉知。因缘法是掺杂了妄想的相,是失真的相。这里的二者却是同一个东西。(2)这里说“真实的法SHIZUN从来没让我们离开过,因为根本离不开,但也不要执祂,执什么都不对。”是不是说真实的法就是“什么都不执着”这个概念呢?(3)学fo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什么都不执着”吗?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只要不执着,就解脱了,就无所恐惧了。那么学fo的目的不必是解脱生死轮回,而是达到“什么都不执着”的心境。

2022-01-03
151xxxx5986

151xxxx5986:什么是自心现量——真如法师 fo说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自心,就是真实心,永不坏灭的心。现量,现实存在的事物,当前所能呈现出来的,不是虚构想象的,不是比较来的,比较来的叫作比量,想象出来的叫作非量。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是因缘法。因缘法中所有的现象都是自心上所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自心所变,离心无一切法,离心也无因缘法。 因缘法既然是自心现量,自心所生,那就不是真实的法,被生出来的法,就能灭去,有生必有灭,无生就不灭。因缘所生法都是有生有灭之法,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散去则灭,因此就是虚妄法,不是实法。所以SHIZUN才让我们离开对于这些因缘所生法的贪执,贪着这些假法,就是生死轮回,就是苦恼。真实的法,SHIZUN从来没有让我们离开,因为根本离不开,但也不要去执祂,执什么都不对。自心本性从来都是无执的,什么也没有执著过,SHIZUN让我们与自心相应,就无生死烦恼了。

2022-01-03
151xxxx5986

151xxxx5986:老师,自心现受用、自心现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我听到这里对这方面的解释没有印象,是哪集音频讲的?

2022-01-02
151xxxx5986

151xxxx5986:张老师,对您举的《头号玩家》的例子,我这样用来理解实相和妄想的差别,对吗?

2022-01-02
151xxxx5986

151xxxx5986:真如自性在眼根上起用,呈现出立体的影像,真如自性在身根上起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质感。就如同《头号玩家》所描述的高级3D游戏,玩这种游戏,不仅要3D眼镜,身上还要布满传感器。 眼上+3D眼镜,好比真如自性在眼根起用,此时就会呈现立体影像。 身上+传感器,就好比真如自性在身根起用,此时就会呈现多种多样的质感。 但只需要如实体验这些立体影像和多种多样的质感就行了,不能再妄想外面有个拥自性而独立自持的实体物质,即不能妄想眼根体验的立体影像和身根体验的多种多样的质感是由拥自性而独立自持的实体物质引起的。 实相是真如自性在眼根起用的立体感和在身根起用的多种多样的质感,这些见闻觉知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而妄想的外面那个拥自性而独立自持的实体物质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外面存在的都是如幻的影像而已,是没有自性没有实在性的。 所以诸fo菩萨对天堂和地狱是没有分别的,在他们眼里都是fo国净土。

2022-01-02
鹰π

鹰π:大师,这期听进去了。

2020-07-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经文。 佛告善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尘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此地微尘。甚多。SHIZUN。甚多。善shi。 佛言。善现。大地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故如来说名大地微尘。诸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故如来说名世界。 此句经文里,佛继续问须菩提,佛说须菩提,你觉得组成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的这些所有微尘,数目多不多? 须菩提答复佛说,这些组成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的微尘,数目非常多。 听了须菩提的回答后,佛接着说,须菩提,所谓组成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的这些微尘,其实都并无实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所谓的大地微尘其实并非实有,所以当诸佛如来言语中说到大地微尘时,诸佛如来口中所说的“大地微尘”只是为了顺应凡夫语言妄想的一种表达方便罢了。 然后佛进一步说,与小到微尘的事物一样,大如整体世界这样的事物,其实也都并无实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所谓的大小不一的诸世界,其实并非实有,所以当诸佛如来言语中说到大小不一的诸世界时,诸佛如来口中的“诸世界”也只是为了顺应凡夫语言妄想的一种表达方便罢了。 那么后面我们会讲到,世界也是一种颠倒妄想,我们后面会引用楞严经的经文给大家解释什么叫世界颠倒妄想。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回到金刚经的这段经文本身。 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思想非常丰富,我们需要好好展开来详细阐释一下。 从刚才我们的解释大家可以体会出,佛在这段经文中表达了两个意思,即是,不仅大如整体世界这样的事物都无自性、都无实体、都并非实有,小到组成这个世界大地的小如微尘的事物也都无自性、没有实体、并非实有。 佛为什么要强调大小事物都同样无自性、没有实体、并非实有呢? 也即,佛为什么不仅从大的事物这个方面封堵你的妄想,佛为什么在从大的事物方面封堵住你的妄想之后,反手又马上从小的事物另外一个方面再行封堵你的妄想呢? 因为很多人在解读佛法时,喜欢拿大众容易理解接受的世间法思维解释佛理,这样解释虽然通俗易懂,但这种解释却是错误的。所以佛为了阻止用粗浅的世间法思维来解释实际上与凡夫思维格格不入的佛理,佛不得不在此处从“大”“小”两头封堵凡夫的世间法思维妄想。 比如,大乘佛法说万物皆自心所现,万物皆无自性“性空”。很多人在解读大乘佛法的这个“性空”时,他们对佛所说的“万物皆自心所现”这个要点故意视而不见,因为这个要点比较难理解难接受,很多人在解读大乘佛法的“性空”的时候,直接跳过“万物皆自心所现”这个要点,直接按他们所理解的世间法的思维来解释“性空”。 很多人拿世间法错误地解释大乘佛法“性空”时,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特别喜欢举汽车这个例子。 他们说,什么是大乘佛法的“性空”呢?比如一个汽车,汽车就是没有自性的、就是性空的,因为你把汽车拆解一下,一个整体的汽车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仅此而已。 他们错误的解释说,汽车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自己的“自性”,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他们错误的解释说,佛法说汽车没有自性“性空”,是从“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这个角度来说的。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他们错误的解释说,正是因为“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大乘佛法说汽车本身无自性“性空”。 以上类似“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因此汽车性空”之对大乘佛法“性空”的解释逻辑和思路,完全是错误的,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以类似逻辑和思路解释大乘佛法性空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馒头只是面粉的一个特定组织形态而已,所以馒头性空,比如楼房只是钢筋水泥沙子的一个组合形态而已,所以楼房性空,等等。 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以上类似的这种以汽车、馒头、楼房为例错误解释大乘佛法“性空”的逻辑和思路,哲学上被称为“还原主义”,英文被称为Reductionism。 可是普通的学佛人,又有几个研究过哲学呢?又有几个懂“还原主义”懂Reductionism呢? 所以当普通的学佛人听闻“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式而已,所以大乘佛法说汽车本身无自性性空”这种说法,他们欢喜踊跃,他们甚至随喜赞叹,他们误以为他们真的搞懂了大乘佛法的“性空”,因为“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式而已,所以大乘佛法说汽车本身无自性性空”这种说法,真的是非常通俗易懂。 可是一个说法通俗易懂,不代表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同样的,一个说法艰涩深奥、与常识相违背,也不代表这样的说法就不正确。 大乘佛法的传播之所以那么困难,吃亏就吃在大乘佛法所要破除的正是你常规的思维习惯。 比如你总觉得是不小心一下子撞在了桌子上是桌子碰疼了你,大乘佛法告诉你这种想法不对,大乘佛法告诉你,这种想法是你的妄想在作怪,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你的心疼了一下“疼”出了一个桌子。 这下坏了,对大乘佛法的这套说辞,普通人接受不了了,因为大乘佛法直接否定了他千百年来的生活常识。 所以,很多披着佛法外衣的肤浅的邪说,于学佛的人中间传播的比野火还快,大家不仅口口相传还交口称赞。可是反过来像《楞伽经》这样的真正的大乘宝典,却无人问津。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大乘佛法的“性空”无自性,并不是指“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大乘佛法说汽车本身无自性性空”,大乘佛法之“性空”的内涵并不是这种解释。 在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佛不仅从大的事物这个方面封堵住你的妄想,佛在从大的事物方面封堵住你的妄想之后,反手又马上从小的事物另一个方面再行封堵你的妄想,目的就是要从大小两头都封堵住你,让你无法把大乘佛法之“性空”理解为大乘佛法“性空”之内涵即是对复杂事物的“解构”。 你不是要把汽车之“性空”解释为“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大乘佛法才说汽车本身无自性性空”吗? 那佛现在就告诉你,汽车的底盘也非实有因此也性空,汽车的车轮也非实有因此也性空,汽车的发动机也非实有因此也性空。 如果你继续把汽车的底盘、车轮、发动机进一步解构为更小的部件,佛可以进一步告诉你你把汽车解构至多小的部件,我就明确告诉你这个小部件非实有因此也性空。 因为佛在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一步到位的彻底地告诉了你,连大地微尘那么小的事物都非实有性空,按你还原主义的逻辑,任何事物都应该至少是由较小事物组成的吧,那我现在告诉你,最小最小那个事物都性空,都无实有。 所以在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佛从大小两头一封堵,用还原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大乘佛法之“性空”这种邪说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因为佛既然已经告诉了你,事物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无自性,都非实有,都性空,那如果你还拿还原主义的思想来解释汽车之性空,那不等于是拿“性空”来解释“性空”吗? 拿还原主义解释汽车性空的人说,“正是因为所谓的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说汽车无自性性空”,可是佛说汽车任何一个细微的部件都非实有、都无自性、都性空,那你所谓的“因为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说汽车无自性性空”这种解释,可不就是拿“本就非实有”的小东西来解释大东西的“性空”吗?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你拿“本就非实有”的小东西解释大东西的“性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你这样解释,如果你碰上一个逻辑思维清晰和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和你较真,你恐怕很难自圆其说。 “因为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说汽车无自性性空”这种说法,如果要想言之有物有任何的意义,就必须先预设一个前提条件,即是,组成汽车的汽车底盘、汽车车轮和汽车发动机本身必须是实有的有自性的。可是,根据佛在金刚经第十三品的说法,事物无论大小皆无实体皆无自性。 因此,“因为汽车只不过是一个汽车底盘、四个汽车车轮、一个汽车发动机的一个临时的组装形态而已,所以说汽车无自性性空”这种说法,往轻了说是于法不通之空谈戏论,往重了说是混淆视听之歪理邪说。 那么大乘佛法之“性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说了怕你不敢相信! 首先,“空”这个字在佛经里大部分语境下表达的都是“性空”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佛经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也即是,在佛经里,“空”不是指“无”。 空,形声字,从穴,工声,本义:孔,窟窿。 空字从“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空字本义表达的是:某个事物,有个外部框架,但“内无所有”,这个就是空。 比如一个洞穴的情形,我们就可以说是“空”,一个洞穴之所以为洞穴,肯定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我们也不会说这里有个洞穴。 洞穴这个名词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有这样一种结构,外部框架结构是有的,但内部空虚,“内无所有”。 从这个意思来说,“空”这个字对应的英文单词是“Hollow”,是“中空”,不是“Void”,“Void”这个英文单词对应的意思是像太空、虚空那样的“什么都没有”。 所以“空”指的是像洞穴一样的“内无所有”,而“无”指的是像虚空一样的“什么都没有”。 “内无所有”之“中空”,和“什么都没有”之“无”,意思完全不同。 “无”是虚无,什么都没有。 而你要说“空”,必须先要有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必须是“内无所有”的空心结构,我们才说这个东西“空”。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空”字的这个“中空”意思,在汉语的使用中,慢慢从描述洞穴、孔穴这类的物理结构,向更抽象的意境作延伸。 比如,我们有时会说,某人的某篇文章写得很“空洞”,再比如,我们有时会说某些人的讲话假大“空”。 这里的“空”还是“中空”的意思,这里的“空”表达的意思和“无”完全不同。 我说你的文章“空洞”,我是说你的文章言之无物,但你码了一万字写了这篇文章我并不否认。我说你的文章“空洞”,自然是先有你写了这篇文章这个前提,我才能说这个文章缺乏内涵言之无物空洞。 所以一定要切记汉语里“空”指的不是“无”。 区别清楚“空”和“无”各自的所指,对理解大乘佛法之“性空”尤为重要。 大乘佛法的核心主张即是万物皆“无自性”“性空”,此处“性空”之“性”指的凡夫以为的那种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 比如你眼前有个木桌子,凡夫总会觉得面前这个木桌子是个独立实体,这个独立实体的材质是木质,然后光照在了这个实体桌子上后又反射进了我的眼睛,我的眼睛通过视网膜神经感光成像,最后的结果是,凡夫觉得独立于我之外确实有个木桌子实体,我看见了它。 我们一出生就是被这样教的,我们一出生接受的就是这样的理论,或者甚至可以说,我们一出生就是这样感觉的。 可是,如果你问自己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会不寒而栗:视网膜只是成像的感光环节,所谓“我看见了这个桌子”之桌子影像到底成在哪里了呢?是成在了大脑皮层吗?可是大脑皮层就是碳水化合物啊。是成在了意识里吗?那意识又在哪里呢?意识是在大脑皮层里吗? 这个小小的问题,现在连最顶尖的生命科学家也答复不了你。 佛家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非常不同。 佛家不认为有个木桌子这个实体存在,但佛家认为木桌子这个眼根“影像”是真实存在的,凡夫于此真实眼根木桌子“影像”上起了转识妄想,把此眼根木桌子“影像”妄想成了一个独立的木桌子实体。 也即,在佛家眼里,此木桌子显现于眼根,“如镜现像”。也即,佛家认为此木桌子“幻”如镜中映像,但此幻本身是真实的,不真实的是你于此“如镜显像”般如幻色像上生起的转识妄想。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这就是佛家“性空”所表达的意思,“性空”之“性”是指凡夫以为的那种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你也可以把此处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理解为凡夫以为的那种各种“实体”之“材质、质感”。 大家都见过火焰吧,火焰由于明暗层次分明,火焰你看起来其实具有非常强的立体感,但火焰其实就是一团气势汹汹的光,火焰没有“实体”,火焰没有“材质、质感”,也即,火焰并没有自持之“自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个木桌子本质上和一团火焰是一样的。我这样说是为了让你更加形象的理解什么叫“性空”。 再比如,一块木头,外表你给它涂上金色的漆,仅从外表来看,这块涂了金色漆的木头,凡夫有可能会以为这是一块金子。其实,这个外表看起来和一块金子一模一样的物体,它并不是一块金子,它并不具有一块金子之实体,它并不具有一块金子之“材质质感”,你看见它时觉得它是一块金子,是因为你把它于你眼根呈现的金色影像,关联上了金子“材质质感”之过往身根经验。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让你明白什么是事物之“性空”。 空地上一个木桌子,“凡夫认为这个木桌子是个独立的实体”这种妄想还体现在,凡夫总觉得这个木桌子和包裹着、并显衬着这个木桌子的虚空之间边际分明,也即凡夫会觉得这个木桌子有清晰的“边缘”。 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桌子的边缘,木桌子自己连自持之“自性”都没有,木桌子都没有真实之“材质质感”,木桌子本质上如火焰,它哪来的真实边缘呢? 那我们凡夫思想里这个桌子的边缘到底是什么?这个桌子的边缘本质上和火焰的边缘是一样的,只是眼根明暗度的对比而已。 你可能又会问,当我的手不断靠近并最终触及到桌子的边缘时,我确实有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触感,这又作何解释? 这个和3D游戏类似,还记得《头号玩家》这个电影吧? 你触及桌子边缘时,感受到的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触感是真实的,但这个触感是真如自性于身根起用,和你看到桌子边缘色像是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的道理是一样的。 就好像《头号玩家》所描述的这种高级3D游戏,玩这种游戏,不仅要3D眼镜,身上还要布满传感器。

2020-07-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所以,你看到的如“镜中映像”般的桌子边缘影像是真实的,你触及到这个桌子边缘影像时感受到的坚硬、阻碍、不可穿越之触感也是真实的,但“你把眼根的影像和身根的触感关联起来从而以为外部存在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木桌子”这种感觉是妄想。 所以,佛家的“空”指的是“性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生善色、善声、善香、善味、善触、善法一刻也不会停息,需要熄灭的是“你把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关联起来从而妄想身外存在独立之实体”这种关联妄想。 “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这种观点被称为“断灭见”,“断灭见”是邪见,危害巨大,佛在楞伽经里对“断灭见”做了专门的批判。 诸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但你把诸根的体验以及经验关联起来,以为外部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木桌子,这个是妄想。 这个木桌子独立自持的“自性”是妄想出来的,也仅仅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这个木桌子是不真实的。 也即,我们说这个木桌子不真实,并不是说看不见摸不着什么都没有。我们说这个木桌子不真实,是指这个木桌子独立自持的“自性”是妄想出来的。因为真实的情况是,这一切都是“自心现受用”,因为真实的情况是,一切皆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 所以,“性空”是“内无所有”,“无”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性空”不是“无”,所以佛家说“性空”,佛家不说断灭见。 就如楞伽经有云: “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 这句经文是说,就比如海市蜃楼,不是“有”,也不是“无”,它是“如幻”。 就如一个五彩斑斓的水泡,如果你妄想起,把这个水泡当成了一个实心的玻璃球,我们就说你起了妄想,因为这是个中空的五彩斑斓的水泡,并不是个实心的五彩斑斓的玻璃球。 但是妄想熄灭后,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个五彩斑斓的水泡是真实的,你如实以五彩斑斓之水泡观此五彩斑斓之水泡即可。 所以迷悟这个问题不是“要么有个五彩斑斓的玻璃球,要么没有一个五彩斑斓的玻璃球”,迷悟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要意识到你以为的那个实心的五彩斑斓的玻璃球其实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它的真实其实是一个空心的五彩斑斓的水泡。 所以楞伽经有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 此即大乘之“性空”之真实义。

2020-07-10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