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17:第十三品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7:0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21条评论
缘起性空091187

缘起性空091187:张老师,佛有说过类似“诸法皆空,因果不空”的话吗?

2021-10-22
明子儿

明子儿:终于等到更新了,感恩老师讲解的如此清晰明了🙏🙏🙏

2020-10-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们上一讲引用解释了一段楞伽经的经文,在该段经文中大慧菩萨错误的把佛所说的“缘起”误解为了“因缘”从而得出了“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这个错误的结论。佛后来纠正了大慧菩萨这些错误见解,佛说“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我们上一讲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大慧菩萨尚且把佛所说“缘起”误解成了“因缘”,一般的学人更可想而知。 把佛所说微妙“缘起”妄想误解为杂乱“因缘”妄想在学佛之人当中非常普遍,实事求是的说,我本人目前所接触到的各种对佛法的讲解,无一例外全部都把佛所说“缘起”解释成了“因缘”,殊不知于佛法的名词中,“缘起”是缘起,“因缘”是因缘,二者所指完全不同。 你不能正确理解把握“缘起”的所指,你就不可能理解什么是“性空”,因为佛说“缘起”之妄想就是为了反衬说明什么是“性空”之真实。 在我们上一讲所引用的楞伽经经文里,佛明确的纠正了大慧菩萨“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这种错误见解,因此我说我们上一讲所引用的楞伽经经文非常重要,因为佛对“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这样的错误见解进行如此明确的细致区分和纠正在其他经中很难见到。 楞伽经最通行的译本是求那跋陀罗法师的译本,楞伽经除了求那跋陀罗法师的译本之外另外一个非常好的译本是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本,在我们此次对金刚经以经解经的讲解中,当我们引用求那跋陀罗法师楞伽经译本时,我们没有再作关于译者的额外标注,因为求那跋陀罗法师译本是楞伽经的通行译本。而在我们此次对金刚经以经解经的讲解中,当我们引用实叉难陀法师楞伽经译本时,我们在文稿里额外标注了所引用楞伽经经文为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我们上一讲所引用的楞伽经经文即是引用自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本,因为这一段楞伽经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相较求那跋陀罗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因为我们上一讲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实在是太重要了,下面我们再把此段经文对应的求那跋陀罗法师的译文引用如下,以便大家对此段经文二译本之译文进行对照参考。 楞伽经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晓洁注,唐本: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晓洁注,勘二本意云,与外道说极成之义无所别异。)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晓洁注,唐本: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晓洁注,唐本: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晓洁注,勘三本此下俱有句云,“说此有故彼有,世间则成无因。”)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 求那跋陀罗法师此段楞伽经经文的译文我们就不再逐句解释了,求那跋陀罗法师此段楞伽经经文的译文我们仅提请大家重点注意两处。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先看第一处。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慧菩萨把佛所说“缘起”误解为“因缘”了。 此句经文翻译成白话文即是,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您说的“缘起”,指的其实就是“因缘”,因此“缘起”思想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来由”关系,因此“缘起”思想从来不会孤立地就某个事物本身谈某个事物本身。 我们上一讲已经说过了,大慧菩萨此处所说“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只是大慧菩萨自己对“缘起”的理解,此理解是错误的,佛后面会纠正大慧菩萨。 再看此段经文求那跋陀罗法师译文第二处需要大家重点注意的点。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 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佛明确的否定说,佛所说的“缘起”指的不是“无因说”, 佛所说的“缘起”指的也不是“因缘杂乱说”。 所以诸位,学习佛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学习佛法,于佛所说的各种话的各种含义一定要细细辨别清楚。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所接触到的,一律把佛所说的“缘起”理解解读成了“因缘”,无一例外,甚为可悲,他们难道都不读楞伽经吗? “缘起”这个妄想是非常微妙微细的,佛曾在楞伽经里用过一个比喻来形容“缘起”这种微细妄想的所指,我们之前给大家讲过这个比喻,此处我们有必要对此比喻再次讲解一下。 楞伽经云: “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那么此句经文里“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之“种种相各别”,参照楞伽经梵本,其实指的就是“种种自性各别”。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也即此处此句“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比喻的就是,日光突然照亮景物,于日光突然所照亮之景物,你瞬间起了事物各有“质感”想,你瞬间起了事物各各“自坚固”想,你瞬间起了事物各有“立体感”想,你瞬间起了事物各有“边缘分际”想,也即,你瞬间觉得事物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 你一旦起了事物各有“质感”想,你一旦起了事物各各“自坚固”想,你一旦起了事物各有“立体感”想,你一旦起了事物各有“边缘分际”想,你一旦起了事物各有“自性”想,此时所谓不同的事物就会相异相待互显,此即微细“缘起”妄想。 所以“缘起”之“缘”指的即是“所依”“所缘”相异相待,“缘起”之“起”指的即是,于“所依所缘”起各有“质感”想,于“所依所缘”起各“自坚固”想,于“所依所缘”起“立体感”想,于“所依所缘”起“边缘分际”想,于“所依所缘”起各有“自性”想。 所以大乘佛法“缘起”这个概念的所指和“因缘”这个概念的所指完全不同,不容混淆。 那么此处“如日光俱”,比喻的其实就是那种于如幻自心现量幻境上,突然起了“我想”,突然起了“能所”想,突然起了“我在看”“有所看”想,就如同你本来正无思无虑发着呆呢突然回过神来一一分辨眼前的事物一样,就如同一个本来相对灰暗一点环境里突然光明大照,事物突然被照的清晰、立体一样。 其实你无所分辨而“见”时那种发呆时的见闻觉知状态,和诸佛证悟后的见闻觉知状态是有点相像的,修行就是要把“能”“所”对待妄想去掉,修行就是要朝着类似发呆时的见闻觉知状态行进。 其实,有时你午睡刚醒过来时那种无所分辨而“见”的状态,和诸佛证悟后的见闻觉知状态是有点相像的。那时由于你刚醒,分别意识心还没来得及完全活跃起来,你的见闻觉知有点类似“无见而见”那种状态,“无见而见”之见闻觉知状态,就是诸佛证悟后的见闻觉知状态。所以,修行就是要把“能”“所”对待妄想去掉,修行就是要朝着类似午睡刚醒来时那种见闻觉知状态行进。 所以修行原来如此平凡,证悟原来如此平凡。 大家估计也看出来了,我们此次讲大乘佛法之“性空”和“缘起”,真是不惜笔墨,翻来覆去的广说,原因就是“性空”和“缘起”这两个概念太重要了,学人又非常容易理解错。 我们接下来再引用解释一段楞严经的经文,来说明“缘起”这个概念的微妙和重要性。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解: 这段楞严经经文本身也比较重要,我们来逐句给大家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此句经文比较直白,佛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我们,修行起修之前,你要先了正法根本,不了不悟正法根本,修行就不可能是正修行。 佛对阿难说,阿难啊,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虚妄颠倒,身处虚妄之中而又不自知,业种循环,“我想”和“根”“境”对待妄想,如恶叉果一枝三果一样自然的偶合在一起,令人难以出离。 佛继续对阿难说,而那些想要出离妄想的修行人,往往由于不明正法,错乱修习,结果纵经尘劫,勤苦修习,由于方向方法不对,他们终不能得无上菩提。 佛继续说,由于方向方法不对,这些修行人不仅不能得无上菩提,而且他们非常容易误入歧途,好一点的别成声闻缘觉二乘人,差一点的堕入外道,或成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佛继续说,修行不得无上菩提反入歧途的原因,就是这些修行人不明正法,不明两种根本要点所在,结果他们不明正法之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段经文佛说法很严厉,突出了 “不明正法,修行无益”这个重要的点。 很多人误以为修行不用深入经藏深研佛理,他们误以为打坐久了坐着坐着就自然明理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修行的规律不是这样的。 要想明正法正理,必须要研学佛经义理,必须要动脑思考,打坐的那个特定身体姿势于明正法正理是没有作用的,明正法正理靠的是心意识的活动。打坐的功能是,你在明正法正理之后,打坐的那个姿势在所有的身体姿势中最有利于你“都摄六根”,仅此而已。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句经文。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此句是佛紧接着上句“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来分开解释“二种根本”是哪“二种根本”,这里是先说其一。 佛说,二个根本要点中的第一个要点所想表达的就是,那个“无始生死”轮回的根源,就是你们这些凡夫众生起心动念其实皆是虚妄之分别意识心,此处处妄想“转识”“转”、处处分别之分别意识心是虚妄的而凡夫不自知,凡夫认贼为子,凡夫把此虚妄分别意识心当成了自己的真心。 所以,佛说这第一个要点,就是你首先要明白“能思能虑能审”的那个不是你的清净真心。 这第一个要点虽然很重要,但其实并不难理解,真正难理解的是佛马上要说的第二个要点。 看下句经文。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佛所说的这第二个要点非常微妙非常重要。很多修行人修行不能得无上菩提反入歧途,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不明白佛所说的这第二个要点。 也即,普通身处妄想而不自知的凡夫,他们的问题主要是不明白第一要点,也即,普通身处妄想而不自知的凡夫,他们的问题主要是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个“能思能虑能审”的分别意识心不是自己的清净本心。 他们不知道自己身处妄想,自然更谈不上任何要逆妄想而行的修行。 而修行人不同,修行人是已经明白了那个“能思能虑能审”的分别意识心不是自己的清净本心,所以修行人希望通过修行从妄想中出离出来,但是由于修行人不明白佛此处所说的第二个要点,结果修行无法走上正道。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那这第二个要点表达的是什么呢?非常微妙。 佛说,虽说你现在那个“能思能虑能审”的分别意识心是妄想,但此“能思能虑能审”之分别意识心所分别的那些素材本身,却并不是全部都是虚妄的。我们的分别意识心所分别的素材无非是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而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只是失真而已,只是“粘妄发光”而已。 也即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只是掺杂了妄想而已,既然说凡夫的见闻觉知只是掺杂了妄想而已,那就意味着凡夫的见闻觉知与诸佛的见闻觉知相比一分真实也没有少只是多了妄想而已。 所以佛的第二个要点就是说,修行你千万不要离开此“见闻觉知”去另起炉灶另觅真心。 凡夫之见闻觉知既然是“粘妄发光”,那么修行灭掉“妄”即可,“粘妄发光”之“光”要原封不动保留着。给孩子洗澡,倒洗澡水时你千万不能连孩子一起倒掉。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修行人就是不明白。 所以佛一直在不同的经典里用不同的表达来强调这第二个要点。 所以《华严经》有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所以,于一切处成正等正觉。他明彻的人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说什么“眼不见为净”,我呸!好个掩耳盗铃凡夫俗语之下等法。 眼不寐即可,谁要你眼不见?! 凡夫念念迷时,诸佛念念是正觉,凡夫念念染时,诸佛念念净。此处之“念念”,我们指的就是六根见闻觉知之“诸法”。 凡夫之见闻觉知,即是诸佛之见闻觉知,这里没有两个不同的见闻觉知。是同一个见闻觉知,于此同一见闻觉知上转识妄想起,即众生心起,于此同一见闻觉知上转识妄想息,即法界之相显现。 法界之相即诸佛之见闻觉知,世尊即是法界! 明白吗?上面这一段话有没有把你给吓住?听了之后是不是觉得心惶惶然? 我们下面回到楞严经这段经文本身。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此句经文是说,我们那个“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即我们那个妙真如性,其实就是你的见闻觉知,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就如同“春天”就是“大地萌动、万物复苏”的道理一样。 此即此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那么你或许会问,既然那个妙真如性其实就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那为什么还称我们为“凡夫”呢? 原因就是凡夫的妙真如性起用的时候本来是“识精元明”,本来是发“清净之光”,结果凡夫于此妙真如性“清净之光”上起了妄想,结果凡夫的见闻觉知就变成“粘妄发光”了。 但由于“妄想”的本质是“本无所有”,所以“清净之光”和“粘妄发光”本质上是一回事儿,因为妄想仅仅是妄想而已,本无所有。 也即即使在凡夫这里是“粘妄发光”,这个凡夫感觉的“粘妄发光”在诸佛感知里也是“清净之光”,因为妄想本无所有。 比如一个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在大街上走着,小女孩突然认错人了,把马路对面的一个男人错认成自己的爸爸,小女孩激动地叫着爸爸爸爸,可是小女孩的妈妈定睛一看,对面那个男人根本就不是小女孩的爸爸,只是个陌生人而已,是小女孩看错了。 此时在小女孩的视野及心中,她首先是看到了马路对面这个男人,然后她妄想起,转识在心里一“转”,这个小女孩心里就认为对面这个男人是爸爸。 可是无论小女孩心里怎么“想”怎么“转”,小女孩的妈妈却看看得清清楚楚马路对面那个男人只是个陌生人而已,不是小女孩的爸爸。 但无论是小女孩看到马路对面男人后作“爸爸想”,还是小女孩妈妈看到马路对面男人后如实作“陌生人”观,小女孩和妈妈都确实看到了马路对面有个男人,这一点于小女孩和妈妈都是相同的,因为马路对面确实有个男人。 但面对这个真实的马路对面的男人,小女孩和妈妈的不同之处就是小女孩起了错误的“爸爸想”,她的妈妈没有起这个错误的想法。仅此而已。 而且,虽然小女孩面对马路对面的男人起了错误的“爸爸想”,小女孩于马路对面男人所起的错误“爸爸想”,并不会影响小女孩妈妈于马路对面男人如实作“陌生人”观。 所以我们说凡夫感知是“粘妄发光”也好,诸佛感知是“清净之光”也好,其实本质上这个“粘妄发光”和“清净之光”是一个光,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因为妄想之所以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本不真实。这里大家要注意,我这里是说妄想本无所有本不真实,我并没有说妄想的对象本身本无所有本不真实。 也即,小女孩心里的那个错误的“爸爸想”本无所有本不真实,可是小女孩妄想的那个对象马路对面的那个男人是真实的。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所以佛所讲第二个要点此处此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凡夫的“识精”本来就是“明”的,凡夫本来清净之见闻觉知之“识精”,就是那个“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可是很多修行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胡修乱练,东求西求,岂不知如意宝珠一刻也不曾离开过他们不需要他们向外找向外求,更不需要他们发明创造。 下面这句“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识精元明”的同位语,也即,这句“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作为同位语是进一步解释说明这个“识精元明”的。 此处“能生诸缘”之“缘”字,指的就是“缘起”妄想,此处“缘所遗者”之“缘”字,指的也是“缘起”妄想。 也即,清净见闻觉知之“识精元明”虽然本自真实清净,但此本自真实清净之见闻觉知,能为“缘起”妄想生提供依据令“缘起”妄想得起。 就好比,马路对面那个男人如果都根本不存在,小女孩也根本就无法起“爸爸想”这个妄想,从这个角度来说,马路对面那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其实是小女孩心中“爸爸想”这个“妄想”的所依。 所以清净见闻觉知之“识精”“能生诸缘”,表达的就是清净见闻觉知本身就是“缘起”妄想妄想的对象和素材。 “缘所遗者”,表达的意思就是,于真实之见闻觉知之上,一旦“缘起”妄想起,则真实之见闻觉知就会失去它本然的样子。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缘起”妄想能够扭曲真实令真实失真。 比如,马路对面男人的真实面目,是小女孩心中“爸爸想”妄想生的依托,而小女孩“爸爸想”之妄想一旦在心中生起,马路对面男人的真实面目在小女孩心中就被“爸爸想”这种妄想给覆蔽住了,或者说,在小女孩心中,马路对面男人的真实面目,就被“爸爸想”这种妄想给扭曲失真了。 此处“缘所遗者”之“遗”,作“遗失”义解,也即“缘起”妄想生令“真实”遗失了本然的样子。 大家这里注意,你看我从来不说“缘起”妄想生令 “真实”遗失了,我是说,“缘起”妄想生令“真实”遗失了本然的样子。 也即,“真实”如如不动,你没有能力遗失“真实”,但有妄想干扰,会令你无法看清“真实”本然的样子。

2020-10-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上面我们是一直用比喻来解释这个“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下面我们舍弃比喻,直接正面表法。 我们拿眼根为例,来解释一下“缘起”妄想生如何令“真实”遗失了本然的样子。 比如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于眼根映现出一个木桌子样貌的轮廓,此所谓木桌子轮廓,色调较暗,与包裹显衬它的周围空荡荡的晦昧色调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度对比之边缘。 真实是,无论空荡荡的晦昧色调,还是色调较暗的木桌子轮廓,本质上“无同无异”,它们都是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所生起的如幻色像而已,它们都如水中月、如镜映像,它们都如幻无有实体。 但是依于此浑然天成一体之真实现量幻境,啪的一下,你突然起了“我想”妄想,突然起了“我”和“我所”之对待,突然起了“能所”、“根境”之对待,你突然觉得“我在看”“有个我所看见的木桌子”。这就是妄想的第一步,起了“我想”妄想,也即起了人“我”妄想。 人“我”妄想一起,接下来就会起“事物皆有自性”想。 比如,空荡荡之晦昧色像,经妄想转识一“转”,在“我”心里就被“想”成了空间。 再比如,所谓木桌子轮廓色调较暗区域,经妄想转识一“转”,在“我”心里就被“想”成了一个木头材质的木桌子实体。 此所谓木桌子实体与包裹着它的所谓虚空之间的相异相待想,即是“缘起”妄想。 此“空地上有一木桌子实体”之“缘起”妄想一旦建立,“见精映色”之如水中月、如镜映像般清净木桌子色像和空荡荡晦昧色像无同无异浑然天成一体之本然的样子就遗失了。 也即,“缘起”微细妄想生,“真实”本然的样子就遗失了。 此即,“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我们下面回到楞严经这段经文本身。 看下句经文。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句经文是说,“缘起”妄想起,众生之“识精元明”就会遗失它本然的样子,可是虽然于众生眼中“识精元明”遗失了它本然的样子,但此“识精”本身却不可能被众生遗失,此“识精”一刻也不曾离开过众生。 此“识精”天天二十四小时在你眼前晃悠,只不过你对面不相识而已。正是由于你不认识你对面的“识精”,所以你妄想你自己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乐。

2020-10-09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