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思而不学则殆。
2637001351:学而不思则罔,
2637001351:聆听!聆听!聆听!细思念之,思念之,思念之。
2637001351:感谢张老师,感恩张老师。
2637001351:点赞张老师,感谢张老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继续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进行讲解。 金刚经第三十品的这段经文本身我想我们已经解释得非常明白了,下面我们引用一段楞严经的经文,看看fo是如何阐释最小粒子之邻虚并不真实存在这个问题的。 楞严经云: “阿难白fo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承fo圣旨。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来逐句给大家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阿难白fo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因为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经文之前,fo在楞严经里不仅批评否定了因缘和合这种世界观,fo也同时批评否定了万物自然这种世界观,阿难此时还没有发悟,所以阿难于fo之“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不太理解。 看下一句。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这句经文是说,世尊听了上句经文阿难的提问,发现虽然之前已经给阿难解释过了“因缘”只是一种不究竟的方便说法非第一义,可阿难还不明白,在上句经文中他还问“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所以世尊就训斥阿难“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在我们此处所引用这段楞严经更前面的一段楞严经经文中,阿难已经问过fofo也已经给他解答过为什么fo说法有时会用“因缘”这个说法,楞严经云,“阿难白fo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fo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所以,当此处阿难又问“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这种问题时,fo就责备他,fo说我之前都给你讲过了,所谓的“和合”“因缘”都是不究竟的方便说法,都不是究竟的第一义谛,我现在应你的要求舍弃一切方便直接给你讲解最究竟的第一义谛,你怎么反而又去拿那些暂时说给根器不够的人听的非第一义谛的方便说法来纠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也即,fo对阿难说,阿难啊,是你自己之前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说要“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所以我今天才舍弃一切语言上的不究竟方便说法,直接给你“开示第一义谛”,但我把那个最究竟的真相没有任何遮掩地给你和盘托出,你却如此排斥无法领会也不敢接受,你还是拿那些不究竟的“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fo继续说,阿难,你现在这个样子,真像一个懂一堆药理自己却没能力辨别真药只会空谈的“说药人”。 fo继续说,阿难,你这个样子真是很可怜,你现在好好听,我今天为了你,也为了未来当来的修大乘者能够通达实相,为你们好好把那个真实究竟第一义分别开示一番。 看下句。 “阿难默然。承fo圣旨” 阿难听了fo的训斥当然很惭愧,所以他默然不语,承fo圣旨。 再看下句。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从此句以下的经文就特别重要了,大家读时一定要如履薄冰小心辨别。我之前警告过大家,有很多人研学楞严经,把fo在楞严经里说的话理解得正好颠倒个一百八十度,甚为可悲。fo在楞严经里说法有时要把凡夫的见解先说一下,说完凡夫的见解后fo会再一总否定评判凡夫这种见解。可是很多人读楞严经要么是不仔细,要么是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在作祟,当他们读到fo在描述凡夫的见解部分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把fo为了立批判的靶子所描述的凡夫的错误见解当成fo的见解。这样他们就把fo本来是要否定批判的东西错当成了fo支持主张的东西。这种对楞严经的马虎理解解读于人于己都危害巨大。上面这句楞严经经文以及下面我们将要解释的楞严经经文就存在这个问题。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话大家就一定要注意,这句话不是fo的观点,这句话是fo在复述阿难的见解,这句话是fo为了进行否定而先把要否定的对象锁定。也即,阿难这种“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是错误的。 读到“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经文时,你只要稍微回顾一下上面一段阿难和fo的对话,你就不难判定“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不是fo的主张,你只要稍微回顾一下上面一段阿难和fo的对话,你就会发现fo此处复述阿难的“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正是为了后面对这种见解进行否定。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在上面一段经文中,阿难问fo,“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fo听了阿难的这个提问就训斥阿难,“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也即,fo说,所谓的“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凡夫的“世间戏论。妄想因缘”,今天我们要舍弃一切的方便讨论那个第一义谛究竟真实,你阿难怎么又拿“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呢? 所以,此处此句“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经文大家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你千万不要把这句经文理解为fo赞同阿难的见解所以fo说“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对这句经文正确的理解是,fo此处仅仅是为了要否定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观点而先对阿难的观点进行陈述而已。这种先陈述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否定是辩论里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费力否定后对方不承认你所否定的是他的观点。 所以,此处此句“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并不是fo同意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而是fo在立靶子要批判否定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 再看下句经文。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同样的道理,于此句经文大家一定也要注意,此句经文是fo在进一步分解细化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话的含义,此句经文里的见解并不是fo的主张,此句经文fo仍然是在立靶子要批判否定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大家后面就会发现,把“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错误见解分解细化后,fo开始有针对性的针对分解细化后更具体的错误见解进行否定批判。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在这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经文里,fo一直到“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句经文,fo才开始真正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处“汝元不知”就是fo提醒阿难也提醒我们下面fo要开始讲正确真实的见解啦,也即,此处“汝元不知”就是fo变相的提醒我们此处“汝元不知”之前所说的都是对以阿难为代表的凡夫的错误知见的陈述和批判而已。 所以我们读这段楞严经的经文,切不可把“汝元不知”这句话之前fo对阿难错误知见的复述以及分解细化错当成了fo自己的知见,否则这段重要的楞严经经文就会被你完全理解颠倒。 我们回到这段楞严经经文本身的讲解。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此句经文是fo开始分解细化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背后的种种具体妄想。 大家如果熟读楞严经就会知道,fo在楞严经里把身心内外世界分成了七大,如楞严经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也即,识大,见大,虚空之空大,再加上地水火风四大,合在一起称为七大,其中的地水火风四大加上虚空之空大即构成凡夫妄想的所谓客观世界。 那么阿难之前一直说“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其实阿难这样说隐含的意思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加上虚空之空大合在一起构建所谓客观世界时,地水火风四大是可以互相“和合”的,而虚空之空大与地水火风四大是不互相和合的。 也即凡夫不仅有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妄想,凡夫同时还有虚空之空大与地水火风四大任一大都不和合的妄想。 此处此句经文正是fo对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进行分解细化,指出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背后不仅有和合妄想,其实还有不和合的妄想,此即此处“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其实无论是地水火风四大相互和合,还是虚空与地水火风不和合,都是妄想,“和合”是妄想的一边,“不和合”是妄想的另一边。而那个真正的真实是,“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也即,如来藏非和合,非不和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句。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佛说法真是条理分明。 佛在指出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背后不仅有和合妄想其实还有不和合妄想之后,佛开始分析“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究竟到底是怎样一种妄想。 佛说,凡夫所谓“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之“和合”,本质上其实是凡夫地水火风某一大可以变化为地水火风另外一大这种妄想。比如,水成冰就是水大变化为了地大,冰还成水,就是地大又变化成了水大。 也即,佛认为,凡夫所谓的“四大和合”之“和合”一词,如果说得更准确更具体一点,指的其实就是某一大变化为另外某一大。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之“始终相成。生灭相续”,指的就是于这种无尽的变化中,变化之某一大的“灭”,其实正是变化之另外某一大的“生”,也即,于这种无尽的变化中,变化之某一大的“始”,其实正是变化之另外一大的“终”。此即此处“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的意思。 如水成冰时,水变化而成的冰的开始,其实就是水的结束,反过来说,水的结束,就意味着水变化而成的冰的开始。此即此处“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的意思。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此句经文是说,于凡夫的妄想中,这个世界始终处于“始终相成。生灭相续”之地水火风四大无间断无尽头的变化之中,“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截至此句经文,佛在这段楞严经中,已经把以阿难为代表的凡夫“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错误知见本质体现的是什么妄想,解说得清清楚楚。 解说清楚“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错误知见本质上是什么妄想,佛下面就开始以“地大”为例针对凡夫“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一合执”妄想向阿难发难提问。 佛一向阿难发难提问,佛自然知道阿难对自己的这些诘问根本就没有过思考更没有答案,然后佛顺势就说出了“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个真实。 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2637001351:思而不学则殆。
2637001351:学而不思则罔,
2637001351:聆听!聆听!聆听!细思念之,思念之,思念之。
2637001351:感谢张老师,感恩张老师。
2637001351:点赞张老师,感谢张老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继续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进行讲解。 金刚经第三十品的这段经文本身我想我们已经解释得非常明白了,下面我们引用一段楞严经的经文,看看fo是如何阐释最小粒子之邻虚并不真实存在这个问题的。 楞严经云: “阿难白fo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承fo圣旨。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来逐句给大家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阿难白fo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因为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经文之前,fo在楞严经里不仅批评否定了因缘和合这种世界观,fo也同时批评否定了万物自然这种世界观,阿难此时还没有发悟,所以阿难于fo之“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不太理解。 看下一句。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这句经文是说,世尊听了上句经文阿难的提问,发现虽然之前已经给阿难解释过了“因缘”只是一种不究竟的方便说法非第一义,可阿难还不明白,在上句经文中他还问“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所以世尊就训斥阿难“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在我们此处所引用这段楞严经更前面的一段楞严经经文中,阿难已经问过fofo也已经给他解答过为什么fo说法有时会用“因缘”这个说法,楞严经云,“阿难白fo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fo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所以,当此处阿难又问“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这种问题时,fo就责备他,fo说我之前都给你讲过了,所谓的“和合”“因缘”都是不究竟的方便说法,都不是究竟的第一义谛,我现在应你的要求舍弃一切方便直接给你讲解最究竟的第一义谛,你怎么反而又去拿那些暂时说给根器不够的人听的非第一义谛的方便说法来纠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也即,fo对阿难说,阿难啊,是你自己之前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说要“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所以我今天才舍弃一切语言上的不究竟方便说法,直接给你“开示第一义谛”,但我把那个最究竟的真相没有任何遮掩地给你和盘托出,你却如此排斥无法领会也不敢接受,你还是拿那些不究竟的“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fo继续说,阿难,你现在这个样子,真像一个懂一堆药理自己却没能力辨别真药只会空谈的“说药人”。 fo继续说,阿难,你这个样子真是很可怜,你现在好好听,我今天为了你,也为了未来当来的修大乘者能够通达实相,为你们好好把那个真实究竟第一义分别开示一番。 看下句。 “阿难默然。承fo圣旨” 阿难听了fo的训斥当然很惭愧,所以他默然不语,承fo圣旨。 再看下句。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从此句以下的经文就特别重要了,大家读时一定要如履薄冰小心辨别。我之前警告过大家,有很多人研学楞严经,把fo在楞严经里说的话理解得正好颠倒个一百八十度,甚为可悲。fo在楞严经里说法有时要把凡夫的见解先说一下,说完凡夫的见解后fo会再一总否定评判凡夫这种见解。可是很多人读楞严经要么是不仔细,要么是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在作祟,当他们读到fo在描述凡夫的见解部分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把fo为了立批判的靶子所描述的凡夫的错误见解当成fo的见解。这样他们就把fo本来是要否定批判的东西错当成了fo支持主张的东西。这种对楞严经的马虎理解解读于人于己都危害巨大。上面这句楞严经经文以及下面我们将要解释的楞严经经文就存在这个问题。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话大家就一定要注意,这句话不是fo的观点,这句话是fo在复述阿难的见解,这句话是fo为了进行否定而先把要否定的对象锁定。也即,阿难这种“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是错误的。 读到“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经文时,你只要稍微回顾一下上面一段阿难和fo的对话,你就不难判定“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不是fo的主张,你只要稍微回顾一下上面一段阿难和fo的对话,你就会发现fo此处复述阿难的“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正是为了后面对这种见解进行否定。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在上面一段经文中,阿难问fo,“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fo听了阿难的这个提问就训斥阿难,“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也即,fo说,所谓的“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凡夫的“世间戏论。妄想因缘”,今天我们要舍弃一切的方便讨论那个第一义谛究竟真实,你阿难怎么又拿“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呢? 所以,此处此句“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经文大家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你千万不要把这句经文理解为fo赞同阿难的见解所以fo说“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对这句经文正确的理解是,fo此处仅仅是为了要否定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观点而先对阿难的观点进行陈述而已。这种先陈述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否定是辩论里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费力否定后对方不承认你所否定的是他的观点。 所以,此处此句“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并不是fo同意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而是fo在立靶子要批判否定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 再看下句经文。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同样的道理,于此句经文大家一定也要注意,此句经文是fo在进一步分解细化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句话的含义,此句经文里的见解并不是fo的主张,此句经文fo仍然是在立靶子要批判否定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见解。大家后面就会发现,把“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错误见解分解细化后,fo开始有针对性的针对分解细化后更具体的错误见解进行否定批判。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在这段我们所引用的楞严经经文里,fo一直到“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句经文,fo才开始真正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处“汝元不知”就是fo提醒阿难也提醒我们下面fo要开始讲正确真实的见解啦,也即,此处“汝元不知”就是fo变相的提醒我们此处“汝元不知”之前所说的都是对以阿难为代表的凡夫的错误知见的陈述和批判而已。 所以我们读这段楞严经的经文,切不可把“汝元不知”这句话之前fo对阿难错误知见的复述以及分解细化错当成了fo自己的知见,否则这段重要的楞严经经文就会被你完全理解颠倒。 我们回到这段楞严经经文本身的讲解。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此句经文是fo开始分解细化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背后的种种具体妄想。 大家如果熟读楞严经就会知道,fo在楞严经里把身心内外世界分成了七大,如楞严经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也即,识大,见大,虚空之空大,再加上地水火风四大,合在一起称为七大,其中的地水火风四大加上虚空之空大即构成凡夫妄想的所谓客观世界。 那么阿难之前一直说“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其实阿难这样说隐含的意思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加上虚空之空大合在一起构建所谓客观世界时,地水火风四大是可以互相“和合”的,而虚空之空大与地水火风四大是不互相和合的。 也即凡夫不仅有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妄想,凡夫同时还有虚空之空大与地水火风四大任一大都不和合的妄想。 此处此句经文正是fo对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进行分解细化,指出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背后不仅有和合妄想,其实还有不和合的妄想,此即此处“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其实无论是地水火风四大相互和合,还是虚空与地水火风不和合,都是妄想,“和合”是妄想的一边,“不和合”是妄想的另一边。而那个真正的真实是,“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也即,如来藏非和合,非不和合。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下句。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佛说法真是条理分明。 佛在指出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背后不仅有和合妄想其实还有不和合妄想之后,佛开始分析“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错误知见究竟到底是怎样一种妄想。 佛说,凡夫所谓“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之“和合”,本质上其实是凡夫地水火风某一大可以变化为地水火风另外一大这种妄想。比如,水成冰就是水大变化为了地大,冰还成水,就是地大又变化成了水大。 也即,佛认为,凡夫所谓的“四大和合”之“和合”一词,如果说得更准确更具体一点,指的其实就是某一大变化为另外某一大。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之“始终相成。生灭相续”,指的就是于这种无尽的变化中,变化之某一大的“灭”,其实正是变化之另外某一大的“生”,也即,于这种无尽的变化中,变化之某一大的“始”,其实正是变化之另外一大的“终”。此即此处“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的意思。 如水成冰时,水变化而成的冰的开始,其实就是水的结束,反过来说,水的结束,就意味着水变化而成的冰的开始。此即此处“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的意思。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此句经文是说,于凡夫的妄想中,这个世界始终处于“始终相成。生灭相续”之地水火风四大无间断无尽头的变化之中,“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截至此句经文,佛在这段楞严经中,已经把以阿难为代表的凡夫“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错误知见本质体现的是什么妄想,解说得清清楚楚。 解说清楚“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错误知见本质上是什么妄想,佛下面就开始以“地大”为例针对凡夫“大千世界万千变化本质上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一合执”妄想向阿难发难提问。 佛一向阿难发难提问,佛自然知道阿难对自己的这些诘问根本就没有过思考更没有答案,然后佛顺势就说出了“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个真实。 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