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56:第三十品色犹可析之空云何合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7:5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2条评论
151xxxx5986

151xxxx5986:老师讲的太好了,到这里,我总算明白了!

2022-02-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三十品进行讲解。 今天我们接着继续讲解我们上次没有讲完的那段楞严经经文。 看此段楞严经的下一句。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此段楞严经从这一句开始,就正式与我们金刚经第三十品所阐述的“一合执”问题产生了交集。 此句经文翻译成白话文即是佛对阿难说,阿难,你看所谓的大地,粗显的大地如果往细微里分,你不难发现粗显的大地其实是由很多细微的微尘颗粒组成的,你如果把细微的微尘颗粒再往细微里分,你会得到更细微的微尘颗粒,这样往复不停的分下去,你最终会达于“邻虚尘”。之所以称“邻虚尘”为“邻虚尘”,即是以紧邻虚空比喻此粒子最小不可再分。往上往大里比,邻虚尘是由“第二最小粒子”一分为七而成的,往下往小里比,没有粒子比邻虚尘更小了,所以形象一点说邻虚尘之下即是虚空。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以上即是这句经文的意思,我现在严重警告大家,上面这句经文fo说的是在凡夫妄想的世界里凡夫会如何发现,也即,上面这句经文fo说的是世间法,上面这句经文fo说的不是第一义谛的知见。真正真实究竟第一义谛的见解,要等到“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句经文fo才开始说。 所以此处“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句经文是fo在描述凡夫“一合执”这种妄想,fo此处说这句经文是为了下面否定“一合执”这种妄想先立靶子。 遗憾的是,很多研学楞严经的人都把这句“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理解成了fo在表达真实究竟第一义谛的观点,其实不是。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句经文表达的是以阿难为代表的凡夫的妄想知见,表达的是世间法,这句经文表达的不可能是真实究竟第一义谛。金刚经第三十品不是说了吗,“若邻虚聚是实有者。世尊则不应说名邻虚聚。何以故。世尊。所说此邻虚聚。如来说非邻虚聚。是故说名为邻虚聚。”所以“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句经文,不可能表达是真实究竟第一义谛的见解。 连邻虚尘都不是实有的,又何来第二小粒子一分为七成邻虚尘?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fo此处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是要告诉阿难,等将来科学发达了,于世间法,凡夫于物理世界最终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凡夫最终会发现事物不停往细微里分割最后会达于一个最小的不能再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粒子的最小粒子,此不可再行分割之最小粒子我们可以姑且称为“邻虚尘”,以“紧邻虚空”来比喻此粒子最小不可再分。可是fo这样告诉阿难有一个重要前提不容忽略,即是,这个规律是一个世间法的规律,也就是,必须是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才会这样发现,因为凡夫执这个所谓的物理世界为实有执所谓的最小粒子为实有,只有执物理世界是实有执最小粒子是实有的凡夫才会于“一合执”妄想中探索发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样的所谓世间法物理世界规律。 所以研学楞严经不可不小心,所以我前面一直强调你研学楞严经千万不要把楞严经给学颠倒了。就好像此处金刚经和楞严经一互相参照你就明白此处fo说的是“凡夫于妄想中会妄想如何如何”,结果你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此处经文理解成“fo说如何如何”。fo关于第一义谛真实的见解是要到“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才说的,这一点大家读这段楞严经的经文一定要多加注意。 该警告的警告完了,下面我们回到这句经文的本身。 此句经文,“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这个前半部分,和“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个后半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后半部分解释前半部分。 也即,这句经文后半部分其实是借用了前半部分最后的“邻虚尘”作为自己的主语,如果把前后两部分之间通过借用而省略掉的主语补齐,这句经文就应该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此邻虚尘乃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所以此处“彼极微se边际相”指的就是第二小粒子,也即此第二小粒子虽然还不是最小粒子但它从大小上来说紧挨着最小粒子为第二小粒子。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析”字,即是指用斧头把木头劈开,所以“析”字即“分解”的意思。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此句经文是说,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第二小粒子一分为七成“邻虚”之变化,仍然属于“量变”,因为不管是第二小粒子还是最小粒子,于世间法来说,性质上二者都有实体都是se,所以第二小粒子一分为七成“邻虚”之变化本质上只是一个大一点的“se”分解成了多个小一点的“se”而已。而如果你继续分解“邻虚”,因“邻虚”不可再分的原因,所以分解“邻虚”本质上就是要化“邻虚”为“虚空”,所以此处“更析邻虚。即实空性”指的就是,思维上再对“邻虚”进行分解,凡夫认知上就面临“实体”与“虚空”之间的质变变化。此处我们之所以说“思维上”再对邻虚进行分解凡夫认知上就面临“实体”与“虚空”之间的质变变化是因为,“邻虚”是最小粒子不可分解,所以所谓的“更析邻虚”只存在于凡夫的攀缘思维层面上。 此处“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之“实空性”,指的即是“实性”与“空性”之间的质变变化,此处不可把“实空性”作“真实的虚空”解,“虚空”本身就是妄想,“虚空”之妄想是一切妄想之母,fo不可能说“真实的虚空”这样意思的话。 我们再看此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se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se相。合成虚空。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 此句经文是fo陈述完于世间法凡夫于妄想之物理世界会如何探索发现后,fo开始针对凡夫这种“一合相”世界观发出诘问。 fo说,阿难,如果最小粒子之邻虚,可以“析成虚空”的话,这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可以“无中生有”由“虚空”“出生se相”,如果“无有”“有”互相出生之“虚空出生se相”是你所说“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最底层的那个“生”的话,那你且观察思考一下,你用虚空和合出生最小粒子邻虚尘时,你用多少虚空可以和合而成一个最小粒子邻虚尘?你总不能说拿邻虚尘和合成邻虚尘。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fo继续对阿难说,反过来,最小粒子反向变化成虚空时,你又需要多少物质来合成虚空呢? fo继续对阿难说,再者,物质与物质相合时得到的应该还是物质才说的通呀,物质与物质相合时得到的不应该是虚空呀,反过来一样,虚空与虚空相合时得到应该还是虚空不应该是物质呀。 fo继续对阿难说,再者,物质我们说可以被分解,可是“虚空”与“虚空”又如何谈得上相合呢? fo这段发问,无异于告诉阿难,凡夫“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种思维,纯属凡夫的攀缘妄想。 fo这段发问,无异于告诉阿难,凡夫“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种思维,一旦深究,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fo这段发问更加使我们坚信,fo前面所陈述的,“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以及fo前面所陈述的,“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都不是fo关于真实究竟第一义谛的见解,fo在此所描述的都是凡夫妄想的世间法,fo于此处作此等陈述都是为后面作批判立靶子而已。 读这段楞严经,有可能大家会感到fo所说的东西前后有点跳跃有点连不上。比如在这段楞严经开始的时候,fo一直在讨论“如水成冰。冰还成水”“始终相成。生灭相续”“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问题,但是接着fo突然说起了“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个最小粒子之“一合相”的问题。 “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问题和最小粒子之“一合相”这个问题,二者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不把二者之间的联系搞清楚,你就会容易觉得fo此处说法前后关联性不强有点跳跃。 其实“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最小粒子之“一合相”的问题。 fo前面说了,凡夫所谓“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之“和合”,本质上其实是凡夫地水火风某一大可以变化为地水火风另外一大这种妄想。比如,水成冰就是水大变化为了地大,冰还成水,就是地大又变化成了水大。 而按现代物理科学的说法,水成冰之水大变化为地大,冰还成水之地大变化为水大,其实都是相同水分子的组织形态在变化而已。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物理学认为,组成物质的粒子时刻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在来回“运动”,物理学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粒子。粒子的这种以自己所处位置为中心的无序“运动”被称为“布朗运动”,温度度量的就是组成物质的所有粒子统计意义上的平均的“布朗运动”剧烈程度。 也即,一个冰冷的铁块,就意味着组成这个铁块的铁原子都“很没劲儿”它们的布朗运动都很微弱。而一个很热的铁块,就意味着组成这个铁块的铁原子都“很有劲儿”它们的布朗运动都很剧烈。 而当我们给一个铁块从外部持续加热,组成此铁块的铁原子就会像获取了能量一样越来越有劲儿运动也越来越剧烈。然后,这里有个临界点,当组成此铁块的铁原子获取外部的能量“有劲儿”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能挣脱当前彼此之间的固体“队列”形态,进入到一种铁原子和铁原子之间关系更散漫更自由的液体形态。也即,此时原来的铁块由于持续被加热已经熔化为铁水。 如果此铁水继续被加热,组成此铁水的铁原子就会继续变得运动得更有劲儿,然后这里又有一个临界点,达到这个临界点后,铁原子就会运动得有劲儿到各各跳出此铁水“单飞”,此即此铁水被汽化了由液体变成了气体。铁水被汽化的临界温度生活中很难一见,但水在被加热到一百度时会汽化成蒸气这个在生活中就很常见,二者道理上是一样的。 所以说“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于凡夫妄想之物理世界,本质上就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在变化而已。 此段楞严经fo为了启发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只是凡夫的妄想而已,fo就专门拣择了那些凡夫的妄想难以想明白难以想通顺的细微地方提问。 fo发问的思路就是,凡夫不是妄想“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本质上都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吗?那我现在就问你阿难,这个最小粒子本身从何而来? fo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se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se相。合成虚空。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也即此处fo问,以大地为例,按凡夫的世间法来说,大地是由小颗粒的尘土组成的,小颗粒的尘土又可以不停地分解直至最小粒子邻虚尘,那现在你阿难告诉我,最小粒子邻虚尘本身是如何“和合”而来的呢? 如果说邻虚和合邻虚还成邻虚,那这样说语义杂乱凡夫自己都接受不了。如果说虚空和合虚空即成邻虚,那fo问阿难,请问你多大的虚空和合多大的虚空能成一邻虚尘?同样的,反过来,几个邻虚尘能和合成多大的虚空? fo的这些问题很显然阿难一个也回答不上来,所以fo最后又说,“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 fo最后这句“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其实就等同于告诉阿难,虚空之“无有”和邻虚尘之“有”二者相互生,完全是凡夫的妄想罢了。 所以此段楞严经fo对阿难“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世界观的否定采取的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这种世界观本质上就是最小粒子之“一合相”这种世界观,如果持“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本质上都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世界观的人解决不了最小粒子本身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话,那“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本质上都是最小粒子的组织形态不停地在变化”这种世界观就会如同大厦直接建在空中没有基地一样让人觉得难以自圆其说难以令人信服。 fo于楞严经此处明确说最小粒子之邻虚不可能“无中生有”由“虚空”和合而成,不亚于给很多人当头一棒,因为很多人喜欢用科学的思路来解释大乘fo法的性空。他们说,馒头只不过是面粉颗粒的一个组织形态而已而面粉颗粒之最小粒子和虚空是不停地在互相转化的,因此馒头性空。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用还原主义科学的思路解释大乘fo法性空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因为fo从最底层否定了这种逻辑,因为fo在此处楞严经明确的说了“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 看此段楞严经的下一句。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这句经文我们在前面解释这段楞严经前面的内容时已多次提及,此句经文开头这个用语“汝元不知”有很强的“转折”味道,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也即说什么“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说什么“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se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些说法全部“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如果你非要坚持“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如果你非要坚持“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那请你回答我“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se合时。合se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se。se犹可析。空云何合。” 于此诘问,fo知道阿难肯定答不出,所以fo马上来了一个转折,自问自答说出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fo说,阿难,你有所不知,这个世界的真实是,一切皆是如来藏心自心所现,事物皆无自性,可是说事物皆无自性也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见精映色”如幻,此幻即真实,不真实的是依于此幻所生起的事物各各自持自坚固之“自性”想。 此处“性se真空”之“色”指的即是凡夫为色阴妄想所蒙蔽妄想执“有”的所谓物质。 此处fo说“性空真se”,即是指所谓物质自坚固之自性想一灭真色自然显现,此处“性空真se”之“色”指的是“见精映色”之真实如幻影像。 此处fo说“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即是告诉阿难,一切皆自心现受用,一切皆自心现量,一切如幻,一切皆如水中映像皆如镜中映像。所以,你会说水中映像“四大和合”吗?你会把镜中映像大的分解成小的小的再分解成更小的直至所谓的最小粒子吗?你当然不会。你之所以会认为“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你之所以会认为“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你妄执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各自坚固自持。“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 再看下面一小句。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此一小句即是接上面一小句“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而说,此一小句因接上面一小句“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而说因此省略了主语,如果把此一小句的主语补齐即是,“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如来藏是什么?因为如来藏有很多功能性所以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说清楚。在如来藏众多的功能性中,它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就是它就像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包罗万象的规律组合。所以此处楞严经佛说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如何说如来藏“清净本然”?规律当然清净,因为规律就是规律没有任何儿女情长。 比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达到摄氏一百度的情况下就会汽化变成水蒸气,那么这个“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达到摄氏一百度就会汽化变成水蒸气”这个可以重复实验观察的稳定的物理现象,就是一个规律,此规律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此规律不喜不乐,此规律没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 你可能会反驳,你可能会说上述举例中“水”变成“水蒸气”本身不就是“众生想”吗?怎么说此规律没有“众生想”。怎么给你解释呢,我为了说明什么是规律,我必然要举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这些例子当然都是自带妄想的,但你通过我这个不完美的例子理解了什么是规律就行了,你理解了什么是规律之后就不要反过来再纠结这个举例本身了。 因为不仅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所观察的世界存在规律,实相之法界也存在规律,无论是于凡夫妄想世界还是于实相之法界,“规律”这个词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通过一个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所能理解的例子阐释清楚了什么是规律,我等同于阐述清楚了同样适用于真如自性生实相“法界之规律”的含义。 法界的规律,描述的就是真如自性生实相的规律,我们说法界的规律,言外之意自然是说真如自性起用生实相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楞严经上说,嗔心重的人,他的真如自性起用见精所映之色,多刀光剑影多杀戮。 所以,说如来藏“清净本然”,即是指法界之规律不喜不乐无“我人众生寿者”想,虽然说法界之规律不喜不乐无“我人众生寿者”想看不见摸不着,但这样说并不是说“法界”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仅仅是个空洞的名词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事实上,法界一点也不空洞,为什么?因为法界有的是规律。

2021-08-1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清净本然”后面的“周边法界”,指的即是各种能生实相的规律无处不在充满,实相该显发的时候自然就会显发出来,实相不该显发的时候此规律就一直含蓄着。 再举个咱们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撒哈拉大沙漠没有水,但撒哈拉大沙漠没有水,不代表“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达到摄氏一百度就会汽化变成水蒸气”这个规律在撒哈拉大沙漠就不存在不成立。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此句即是说,真如依规律起用显现实相,是如来藏心所执藏的业力种子逐一引发的过程。你内心当初植种下了什么业力种子,你将来就会见什么样的实相,你见实相时如果伴有“我人众生寿者”想,你即于此清净实相妄想自己受苦受乐。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产生疑问,你或许会问fo所讲的这个“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不也是在讲“无中生有”吗? 问得好! fo此处所讲的准确地来说是“fo性生幻”,既然用“幻”这个字,就意味着实相“性空”无实体,所以此实相之“幻”不同于凡夫色阴妄想之事物皆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有”。 其次,虽然“fo性”无形无相无可譬拟,但我们不称“fo性”为“无”,为何?妄想之“有”建立才会同时建立妄想之“无”,“有”不立何来“无”?! 所以“无中生有”这个表达是凡夫妄想专有完全保留给凡夫即可,大乘fo法之真相不趟“无中生有”这盆浑水! 所以fo家不用“有”来表达实相之“幻”,fo家也不用“无”来表达“fo性”之无形无相,fo家要表达“fo性”之无形无相时直接说“fo性”“无可譬拟”。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句fo是说,世间凡夫于“如来藏中。性se真空。性空真se。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个大乘fo法甚深的道理不能解了,他们要么堕在“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这种“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因缘和合想里,要么堕在一切自然而然来龙去脉无须解释这样的“自然性”想里,其实无论“自然性”想也好,“因缘和合”想也罢,皆是凡夫识心妄想分别计度。这些所谓的“自然性”理论和所谓的“因缘和合”理论,皆是妄想空谈戏论,都无实义。 (此段楞严经经解结束)

2021-08-13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