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爆炸性气体机理
分解爆炸性气体(如乙炔、乙烯)无需氧气即可爆炸,其核心机理为气体分子在温度或压力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释放分解热,促使未聚合分子分解为碳和氢气,导致体积膨胀引发爆炸。乙炔是典型代表,其聚合生成碳环结构时释放大量分解热,成为爆炸内因。
乙炔特性与安全规范
乙炔受热受压易发生分解爆炸,且与铜、银等重金属反应生成不稳定乙炔盐(如乙炔铜),轻微撞击即可爆炸。安全规范要求盛装乙炔的容器含铜量不得超过65%(依据TSG23-2021),焊接时禁用含银焊条。乙炔的爆炸敏感性与压力相关,高压环境下更易被低能量引燃。
爆炸极限与危险度计算
爆炸极限范围(上下限差值)决定危险性,危险度H=(爆炸上限-爆炸下限)/爆炸下限,H值越大越危险。温度升高会扩大爆炸极限范围,压力影响需结合临界压力(如乙炔临界压力为1.4MPa)判断;惰性气体加入会缩小爆炸极限范围,而氧气含量增加则扩大范围。
考试真题与规范调整
历年考题需注意规范更新,如乙炔容器含铜量标准从70%调整为65%。爆炸极限相关计算(如甲烷H=2、氢气H=10)及影响因素(温度、压力、点火源能量)为高频考点。点火源能量越高(如甲烷爆炸极限测试需≥10焦耳),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密闭设备减压操作可降低分解爆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