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寥子游以独特哲学思想为核心,剖析世俗规范与修道本质的冲突。其出游之由源于对“逆情之谈”的批判逻辑,认为世俗礼法束缚人性,如“寒暄而畏”的虚伪客套与“诺声如雷”的盲从权威,皆背离自然之道。他主张得道之人的超凡境界在于“入水不漠,入火不焦”,以虚实辩证的处世态度超越物质羁绊。
文中通过“静沙之喻”揭示修道困境:修道者若如沙随水,虽求清静却易受外境扰动,终难摆脱现实束缚。历史人物如释迦雪山苦修、子房谢并隐退,均映射修道与现实权力的矛盾。冥寥子提出“虚空纺碎”的智慧隐喻,强调修道需掌控内在心性,而非依赖外在形式。
自由观的超脱追求体现为“妙不知其何之”的游历境界,主张摒弃“锁之鱼”式的被动顺应,追求如“柳从风”般的自然流动。然而,世俗规范如“三尺在前,轻衣在后”的等级制度,仍使修道者难以完全挣脱“笼络”。最终,冥寥子游的哲学思想指向一种超越礼法、回归本真的生存理想,在虚实之间探寻修道与处世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