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探讨宗教在现代语境下的本质及其与科学、哲学的关系。作者指出,传统宗教因过度涉足自然科学领域(如地质学、天文学)而陷入困境,主张宗教应回归道德与良心的范围,剥离与物质世界的纠葛。通过“科学与宗教边界重构”,宗教可避免因解释宇宙起源或自然现象而丧失公信力,转而聚焦于精神体验的纯粹性。
现代宗教需重新审视“上帝观念的哲学争议”,摒弃将神灵视为可交易的功利化崇拜。真正的宗教应是一种“美术化宗教崇拜体验”,如同对自然之美的沉浸,而非依赖神学教条或天堂地狱的威慑。詹姆斯·金斯的“宇宙即思想的科学启示”进一步说明,宗教需承认宇宙的神秘性,而非试图以人类逻辑完全解析。
关于“永生概念的病理化批判”,作者提出人类对永生的执念带有病理化倾向,并倡导以种族延续、文化影响等“个人永生替代性方案”替代个体永生幻想。路易·巴斯德等人物通过贡献遗留的精神遗产,实现了更具意义的“永生”。
最终,宗教的现代价值在于简化对生命之美的感知,剥离神学堆砌的“神秘化道德真理遮蔽”,回归责任与良心的本质。这一过程中,“宗教自私性本质解构”成为关键,人类需超越功利诉求,在宏大宇宙中重新定位自身与信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