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招募使臣出使西域。西汉使臣张骞自告奋勇,率百余人从陇西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但被匈奴骑兵俘虏,囚禁于匈奴领地十余年。张骞暗中学习匈奴语言与路线,最终趁乱逃脱,经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因西迁后生活安定,拒绝与汉朝结盟。
张骞返程时改道羌人领地,却因匈奴扩张再次被俘,后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此行虽未达成联合目标,但首次将西域诸国分布、物产及路线带回中原,为丝绸之路开拓奠定基础。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并派其二次出使乌孙,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外交往来。
张骞两次出使经历凸显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及匈奴领地扩张的威胁。他带回的西域地理信息推动汉朝与康居、大宛等国的商贸交流,并将中原文化传播至大夏、身毒(今印度)等地。其和平开拓与欧洲殖民掠夺形成鲜明对比,彰显汉朝西域外交的文明特质。张骞的探索为后世丝绸之路繁荣及汉朝边疆稳定作出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