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的吉尔摩纺纱厂通过引入新机器实现技术升级,在青年间、粗纺间和精纺间分别节省了三分之一的人手与成本,同时显著提升纱线质量,使织布效率更高。工厂视察员亚雷德·格雷夫指出,纺纱厂技术升级导致生产规模扩大,但工人数量持续下降,例如棉纺厂数量在1861-1868年间减少338家,蒸汽织机减少2万余台,砂锭却增加161万多个,工人总数减少超5万人。
新机器生产效率提升直接加剧了棉纺危机对工人的冲击。毛纺厂通过机器改良压缩成本,裁减70个半工作日岗位,女校入学率下降也与此相关。资本利用机器对抗工人的趋势明显,例如自动走定纺纱机的发明被用于镇压工人罢工,蒸汽锤等自动工具机替代人力,成年工人被低技能岗位取代。内什密斯证实,机器改良后其工厂工人从1500人减至750人,利润大幅增长,显示机器既是生产效率与产量增长的推动力,也是资本压制工人权益的工具。
机器改良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对劳动市场的控制。加斯科尔指出,机器自诞生起即成为人力的竞争者,资本通过技术升级削弱工人议价能力,尤其在1830年后,大量发明被用作应对工人暴动的武器。这种趋势使得纺织业工人数量下降与失业问题在技术迭代中持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