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在洪卢寺修学时突感不安,后得知儿子病危,陷入极度忧苦。王阳明借此教导他情感需符合天理,强调七情六欲表露应适度,过度则偏离心之本体澄澈空明的状态。他提出“致中和调节心性”的理念,指出情感控制需在人情事变中磨练心性,使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达到持中之道。
王阳明以孝经“哀不灭性”为例,说明圣人并非强行压抑情感,而是通过体用一元的修养,让情绪自然符合天理限制私欲。他主张在动静自如的日常中保持心体虚灵圆活,如明镜照物般应物自如,避免情绪干扰。这种圣人之心的境界需通过长期在富贵贫贱、生死患难等事变中致中和的实践方能达成。
陆澄返乡照料儿子后重返修学,更坚定在人情世变中磨练自我。王阳明进一步阐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需在每时每刻痛下苦功,将常人之心转化为喜怒哀乐发而中合的圣人之心。他强调孔颜乐处的核心在于澄澈空明的心体能自然应对事变,做到物来顺应、物去不留,最终实现意识独立于外物的中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