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君主耶律德光长期觊觎中原,但因后唐政权内部动荡及军事威慑未敢轻动。后唐叛将石敬瑭为争夺帝位,提出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支援,并将契丹父子政治协议作为附属条款。燕云十六州割让事件涉及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这一北方边防战略要地的丧失使中原失去天然屏障。
石敬瑭承诺每年进贡布帛三十万匹,并以臣属身份称耶律德光为父。此举遭到其亲信刘知远反对,认为借兵可允但割地不可行。契丹南下中原战略因此获得重大突破,耶律德光借“天命”之说动员军队,宣称助石敬瑭登基为神授使命。
后唐政权内部动荡为契丹提供契机,即使无石敬瑭主动求援,契丹也可能伺机扩张。沙陀族裔石敬瑭因未完全汉化,其行为虽被后世斥为卖国,但历史争议认为其身份与“汉奸”定义存在差异。
燕云十六州割让事件直接影响后世格局,契丹借此获得地理优势,为其大辽国南下中原奠定基础。耶律德光以最小代价实现领土与政治双重收益,而中原政权则因失去战略屏障长期面临北方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