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岛位于东亚海域,由北、中、南三大群岛组成,包括冲绳群岛、宫古岛等区域,地理上邻近中国台湾。历史上,隋朝朱宽首次以“琉球”命名该地,后经明代朱元璋定名并确立藩属关系。明朝通过派遣福建三十六姓移民至琉球,推动当地造船与航海技术发展,形成中国与琉球的早期文化交流。
琉球在12世纪进入三山时代,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国。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琉球三国为藩属,开启双方朝贡体系。福建移民后裔的姓氏在日据时期被迫改为日本复姓,如“林”姓改为“新垣”,“秦”姓改为“金城”,现代明星新垣结衣、金城武的姓氏即源于此,反映琉球与中国的血缘联系。
日本自19世纪吞并琉球后,长期推行同化政策,但冲绳人与日本本土的认同隔阂持续存在。部分琉球人主张恢复“琉球”名称并寻求独立,如冲绳之士欲城丹尼访华呼吁改名,根源在于琉球被日本统治的殖民历史及文化压迫。地名演变也体现身份认同争议:“冲绳”源于唐代鉴真东渡时的方言音译,而琉球人更倾向保留中国命名的历史渊源。
现代冲绳独立运动与历史、文化及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琉球群岛的未来地位仍存争议。其独立诉求涉及对日本统治的反抗、文化自主权的维护,以及对中国历史渊源的追溯,成为东亚地区值得关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