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裔英国心理学家亨利·塔菲尔通过分组实验揭示了人类身份认同的深层机制。实验中,16名少年被随机分为“高股组”和“低股组”,结果显示,即使分组毫无依据,参与者仍会本能地偏向同组成员,形成明显的敌我意识和团体认同。这一实验为1979年提出的社会认同论提供了实证基础,表明身份标签会直接影响个体对“我方”与“敌方”的认知,并塑造个性信念与行为模式。
身份认同的状态直接影响个体气质与行为选择。人们可能处于捍卫、拒绝或犹疑等不同身份认同状态中,这些状态通过身份标签形成社会角色定位。例如,财富身份即是对“自我与财富关系”的界定,改革开放后,部分群体从物质积累转向修养提升,试图通过气质表达接近“真正的有钱人”。
画家陈丹青提出的“未被欺负过的脸”被视作财富身份的具象化表达。这种气质需要长期积累甚至多代传承,既包含物质条件支撑,也涉及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知。研究发现,身份标签和团体认同的深层影响表明,财富身份不仅是经济状态,更是社会认同与心理归属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