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围绕《道德经》中“名可名,非恒名”展开,强调名称与实质的分离。通过“名可名哲学内涵”与“非恒名道家概念”的对比,指出命名仅是符号化的表达,无法代表恒久不变的实体。道作为“道之恒动本质”,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通过“周行不殆动态”体现其生生不息的特性。
关于“恒字避讳演变”,文中提到通行版因避汉文帝刘恒名讳将“恒”改为“常”,但“恒”在道家思想中并非指固定不变,而是“道家变化观解析”的体现。引用《易经》恒卦思想与北宋成夷的观点,说明“恒”需通过“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实现,呼应“道家灵活学说”中如水般“上善若水特性”的适应性。
通过《金刚经》“金刚经解名实”的句式类比,如“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进一步阐释名实关系。以个人名字的变动为例,揭示“X”与“Y”的哲学关系:名称仅是表象(Y),背后的“X”代表本质的不可言说性。
最后结合“无为无不为哲学”,强调道家思想并非消极,而是通过“知止不殆”的智慧,在动态平衡中实现“灵活”应变。这一思想贯穿道家对“避讳影响经典”的反思,以及对“周行不殆动态”的实践,最终指向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