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6.「道可道,非恒道」的真谛 第一章(2)

主播: 谢明语
最近更新: 10小时前时长: 08:09
3000分钟逐章逐句讲透老子《道德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道可道非恒道的哲学解读

# 禅宗不立文字教义

# 语言文字的交流局限性

# 人类灵性退化现象

# 得道之人的方向指引

# 生命体悟与实证过程

# 佛经竹筏渡河比喻

# 庄子得意忘言思想

音频内容围绕《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恒道”展开哲学解读,强调可表述的“道”并非永恒真理本身,需超越文字局限。通过禅宗“不立文字教义”的典故,指出释迦牟尼以“拈花微笑”传递真理,说明语言之外的灵性交流途径可能因人类进化而退化,类比嗅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弱化,暗示灵性退化现象或导致对“道”的蒙蔽。
文中结合《金刚经》的竹筏渡河比喻,将语言文字比作指向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本身,呼应庄子“得意忘言思想”,主张领悟真意后需放下文字束缚。提出“得道之人的方向指引”需与自身位置重叠,方能触及内在实证体悟,而非外在具象目标。
最后反思现代人过度依赖文字与工具(如金钱)的异化现象,强调回归“道”的本质需突破世俗认知局限,通过内省接近真理。讨论引向对语言哲学与生命实相的深层探索,呼应老子“知我者稀”的孤独感,呼吁以开放态度探索未被科学证实的灵性领域。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