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重点围绕危险化学品安全基础知识展开,强调其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预计分值达15-18分。内容涵盖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分类标准及基础特性,包括物理危险(如爆炸物、易燃气体)、健康危害(如急性毒性、致癌性)和环境危害的分类解析,其中物理危险涉及16类,健康危害包含10类。
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包括燃烧性、爆炸性、毒害性、腐蚀性和放射性。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体现为爆炸冲击波与高温破坏,需重点关注腐蚀性物质对人体器官的灼伤机制及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防护措施。教材更新后,物理危险中的加压气体、易燃液体等分类标准更为细化,例如加压气体包含液化气体及冷冻液化气体,易燃液体的电阻率与静电风险被强调。
课程针对自反应物质、自燃液体等特殊类别展开解析,指出自反应物质在封闭条件下加热可能引发剧烈效应,需严格管控。考试重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运输安全要求(如运输环节的静电防护)及泄漏控制技术,后者因教材修订后尚未被充分考察,成为2024年预测考点。
健康危害部分强调通过器官关联性判断分类(如皮肤腐蚀、呼吸道致敏),而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特性的真题解析显示近年考试侧重基础概念辨析。建议考生结合危险化学品目录,掌握分类标准与特性差异,针对性强化高频考点,如爆炸物毒性、易燃液体闪点等关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