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纤维性颤动是导致人体触电死亡的核心原因,其由小电流(数十至数百毫安)引发,造成心脏每分钟颤动1000次以上,最终导致呼吸麻痹。历年考题中多次强调“呼吸麻痹”为结果而非直接原因,需区分因果关系。
人体感知电流阈值为0.5毫安(与时间无关),成年男女感知电流存在差异。摆脱电流极限与个体生理特征相关,成年男子约16毫安,女子约10.5毫安。视颤电流危险阈值因电流持续时间不同而变化:超过心脏跳动周期(约0.1秒)为50毫安,短于周期则为500毫安。
电流通过心脏电流系数最高的左手至胸部途径最危险。人体阻抗影响因素包括接触电压、皮肤状态、接触面积等,干燥条件下100-220伏时阻抗约为2000-3000欧。阻抗随电压升高、出汗或温度升高而降低。
低压电气事故多发与日常用电环境相关,临时设备、连接部位易发故障。夏季储电事故原因涉及潮湿高温、地面导电性增强及绝缘电阻降低,但未做保护接地属于设备缺陷,与季节无关。考题中需注意错误选项混淆因果关系(如呼吸麻痹与心室颤动的区分)。
需关注非专业电工操作风险及设备保护措施,如正确接线(左零右火上接地)避免危险电流途径。电流持续时间危害随累积能量增加而加剧,需结合生理反应与个体特征制定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