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025精讲课】第二章03.电气事故及危害(三)

主播: 秋秋助考
最近更新: 2025-04-22时长: 24:54
注安师|技术|精讲课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心室纤维性颤动致命原因

# 人体感知电流阈值

# 人体摆脱电流极限

# 视颤电流危险阈值

# 人体阻抗影响因素

# 低压电气事故多发

# 夏季储电事故原因

# 电流持续时间危害

# 心脏电流系数危险途径

# 电流途径危险性排序

电流对人体的生理反应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导致人体触电死亡的核心原因,其由小电流(数十至数百毫安)引发,造成心脏每分钟颤动1000次以上,最终导致呼吸麻痹。历年考题中多次强调“呼吸麻痹”为结果而非直接原因,需区分因果关系。

电流作用的影响因素

人体感知电流阈值为0.5毫安(与时间无关),成年男女感知电流存在差异。摆脱电流极限与个体生理特征相关,成年男子约16毫安,女子约10.5毫安。视颤电流危险阈值因电流持续时间不同而变化:超过心脏跳动周期(约0.1秒)为50毫安,短于周期则为500毫安。

电流途径与人体阻抗

电流通过心脏电流系数最高的左手至胸部途径最危险。人体阻抗影响因素包括接触电压、皮肤状态、接触面积等,干燥条件下100-220伏时阻抗约为2000-3000欧。阻抗随电压升高、出汗或温度升高而降低。

电气事故特征分析

低压电气事故多发与日常用电环境相关,临时设备、连接部位易发故障。夏季储电事故原因涉及潮湿高温、地面导电性增强及绝缘电阻降低,但未做保护接地属于设备缺陷,与季节无关。考题中需注意错误选项混淆因果关系(如呼吸麻痹与心室颤动的区分)。

事故预防与安全重点

需关注非专业电工操作风险及设备保护措施,如正确接线(左零右火上接地)避免危险电流途径。电流持续时间危害随累积能量增加而加剧,需结合生理反应与个体特征制定防护策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