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五卅惨案引发全国性爱国浪潮,上海成为提倡国货运动热潮的核心。由上海市民提倡国货会等七十六个国货团体联合宣传,通过国货展览会、游行和广告舆论引导,将使用国货与救国理念紧密结合。荣氏企业、上海五洲固本皂药厂等民族实业持续壮大,推出"良心造"等特色产品,借机扩大生产。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五卅惨案爱国浪潮中实现业绩激增,销售额从1924年的2521万银元跃升至3645万银元,工人数量翻倍。英美烟草公司市场份额遭挤压,民族资本迎来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货热潮推动经济的同时也暴露问题:本土产能不足导致供需失衡,航运业竞争格局变化中,中国三北轮埠公司虽业务激增,但运力仍无法满足需求。
实业家卢作孚借势筹备民生公司,标志着中国民营航运业起步。陈嘉庚的多元化实业在国货热潮中资产突破1200万银元。东方杂志启动国货调查活动,系统梳理棉纱、面粉等轻工业现状。经济学家千家驹指出,单纯抵制外货难以持续,需依靠民族实业持续壮大以填补市场空缺。热潮消退后外货倾销反弹的隐患,揭示了实业基础薄弱的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