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提出“文艺是一种工具”,强调音乐源于人心并与伦理相通。儒家认为,仅能感知声音者为禽兽,理解音乐者为百姓,而掌握乐理者方为君子。通过“审声知音”“审音知乐”的递进逻辑,揭示乐理与政治道德的内在关联性,主张以礼乐教导民众节制欲望,回归人道正途。
儒家文艺思想将艺术纳入理性轨道,要求艺术服从政治道德规范。礼乐的核心功能在于伦理教化,而非感官享乐。例如,祭祀音乐不追求音色华美,祭品不重滋味,凸显“礼乐皆德”的宗旨。这种工具化导向使艺术成为统治者意志的延伸,强调艺术规范单一化,排斥个性化表达。
儒家文艺观以服务统治为优先,主张通过情感节制实现伦理目标。先王治乐的目的在于“较民平好恶”,抑制情感放纵,将艺术异化为德性教化载体。两千年来,这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限制艺术自由发展,使其沦为政治附属品,形成“文艺控制论”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