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军为应对苏联地下军事设施,研制出具备特殊攻击方式的钻地弹。其弹头由颞骨钢合金制成,可穿透百米地层并在地下引爆,通过巨大动能和炸药量摧毁目标。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GBU-28钻地弹攻击伊拉克避难所,导致5000名平民死亡,首次展现其骇人威力。
钻地弹技术持续升级,如GBU-57型号被称为“炸弹之祖”,可穿透60米混凝土。1999年,美军B-2轰炸机携带钻地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暴露其滥杀平民的军事策略,促使各国加速研发地下设施防御技术。
中国研究员吴彪在国防工程研究院主导开发特种水泥防御技术。该材料强度极高,可反弹钻地弹冲击并快速修复,成本低廉,成为克制美军地下攻击技术的有效手段。这一突破推动信息化战争向地下更深层次发展,各国开始重视攻防兼备的军事工程体系建设。
海湾战争后,美军频繁使用钻地弹的行为引发国际谴责,但其仍持续改进武器性能。钻地弹与地下防御技术的对抗,标志着现代战争从传统地面冲突转向隐蔽化、精准化的多维攻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