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爆炸性气体特性与典型示例
分解爆炸性气体(如乙炔、乙烯)无需氧气参与即可爆炸,其特性源于分子分解反应而非氧化反应。乙炔分解爆炸机理包含聚合反应释放分解热,导致未聚合分子裂解为碳和氢气,引发体积膨胀爆炸。乙炔生产需注意容器材料限制,铜合金含铜量不得超过65%(依据TSG23-2021标准),且禁用含银焊条以避免生成不稳定乙炔盐。
爆炸极限影响因素与危险度计算
爆炸极限范围受初始温度、压力、惰性气体含量等因素影响。温度升高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危险性增加;压力在临界压力(如乙炔1.4MPa)以上时,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危险度H=(爆炸上限-下限)/下限,H值越大表明危险性越高。例如甲烷(下限5%,上限15%)危险度为2,氢气(下限4%,上限75%)危险度达17.75,危险性更高。
混合气体爆炸反应三阶段
可燃混合气体爆炸分为扩散、感应、化学反应三阶段。扩散阶段决定燃烧或爆炸形式,若气体预混合后遇火源则引发爆炸。惰性气体可缩小爆炸极限范围,当含量足够时上下限趋于一致,危险性消失。点火源能量、容器传热性(如细管径抑制火焰传播)也显著影响爆炸极限范围。典型真题分析强调分解爆炸性气体辨识及爆炸极限参数应用。